“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衛星導航領域,中國北斗的出現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的局面。借助北斗芯片開放平臺,聯合產業鏈多方研發資源,依靠全新的“聚力”研發模式,使國產北斗導航芯片綜合實力得到全面提升。全球首個支持新一代北斗三號信號體制的多系統多頻高精度SoC導航定位芯片的發布就是其成果之一。
5月18日發布的《2018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 2017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已達到2550億元,較2016年增長20.4%。
其中包括與衛星導航技術直接相關的芯片、器件、算法、軟件、導航數據、終端設備等在內的產業核心產值占比為35.4%,達到902億元,北斗對產業核心產值的貢獻率已達到80%。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我國軍民科技融合、科技創新的重大成就,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計劃的關鍵一環。2018年,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已開啟全球組網模式,產業鏈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
當年4月10日,李克強總理考察北車集團長春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時表示:我愿為中國裝備“站臺”,希望你們給國家“撐臺”,打造永不褪色的金名片!隨后,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 在全球衛星導航多系統并存競爭和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衛星導航產業面臨過度依賴美國GPS系統及產品,產業規模較小,同時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核心芯片技術研發和集成應用能力薄弱。而上文提到的北斗芯片即通過平臺開放創新、加強“聚力”研發等新模式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的局面,也讓中國這個后來者有了話語權。
至此,“國產核心硬件”+“國產核心算法”的國產北斗導航定位芯片“雙核心”研發和產品架構形成。
在大眾應用市場中,北斗芯片技術不斷成熟。去年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5周年。5年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廣泛應用于交通、海事、電力、民政、氣象、漁業、測繪、礦產、公安、農業、林業、國土、水利、金融、市政管網等十幾個行業領域。2017年,國內衛星導航設備營銷總規模相較于全球市場,占比逐年提高,已接近15%。當前,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企業事業單位數量保持在14000家左右,從業人員數量超過50萬。
據了解,今年,我國計劃發射18顆左右“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優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到2020年年底,將建成35顆衛星的全球覆蓋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定位、導航等服務。同時,“北斗三號”的組網將有效帶動行業市場、大眾市場、特殊市場以及智慧城市等新興領域的發展。 筆者認為,開放、聚力、創新是北斗取得巨大進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北斗+”正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應用新模式,產業融合趨勢越加明朗,巨大的市場潛力已經顯現。北斗的發展經驗值得國內其他產業領域取取經。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