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至25日,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在哈爾濱召開,來自天南海北的政商人士相聚“冰城”,“位置,增強時代”的主題討論得火熱。距離近4000公里外的海南島,也就島上衛星導航產業實力的“增強”展開行動。借著新政策的東風,海南省正在開展“百日大招商”“百萬人才進海南”的行動,衛星導航領域也赫然在列。
2018年,隨著中國自主的北斗系統建設進入全球組網階段,中國衛星導航產業有望進入新的增長期,而以北斗系統建設、北斗技術應用為依托的北斗產業,也有望迎來新的機會。
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華中鄂豫湘地區、西部川陜渝地區等五大北斗產業集聚區域,五大區域聯合貢獻了全國衛星導航產業約80%的總產值。這也同時拉升了北斗產業對全國衛星導航產業的貢獻率。這五大區域并行的格局,是各個地方人才鏈與產業鏈在市場中長期博弈的結果。
“政策新秀”海南的加入,讓“五大區域”的競爭變得更有懸念。衛星導航產業未來的區域競爭格局如何,海南能否崛起成為“第六極”?
五大區域集中八成產值
如同武俠小說描寫的情節一般,海南這位“新秀”要在北斗產業“江湖”占有重要地位,就必須面對占有絕對實力的“武林前輩”。縱觀全國,業內有五大區域堪稱在衛星導航產業論劍的“五絕”,這五大區域貢獻的衛星導航產業產值加起來,已經占據全國總產值的八成。
這五大區域分別是北部的京津冀地區、南部的珠三角地區、東部的長三角地區、西部的川陜渝地區以及中部的華中鄂豫湘地區。這樣的劃分來自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已經沿襲數年。據該協會近日發布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17年,五大區域的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均呈現超過15%的超高速增長,總體產值實現2040億元,在全國總產值中占比高達80%。
前述衛星導航產業產值的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北斗產業。據統計,北斗對產業核心產值的貢獻率已達到80%,較2016年提高10個百分點。
在現有五大產業區域的基礎上,2017年已逐漸呈現出以重點城市為主的集聚式發展格局。這些重點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武漢、長沙、深圳、廣州、成都和西安等。這些城市聚集了業內絕大部分的龍頭企業。截至2017年年底,業內58家上市公司(含新三板)中有42家都集中在這些城市,占比達到70%。
“(五大區域的形成)有歷史的原因,也有市場的原因。”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秘書長王博說。
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北斗產業是航天領域的高新產業,需要有較強的科研資源和人才資源供應,需要較強的電子信息產業鏈供應能力。五大區域的形成,主要是依托人才鏈或產業鏈優勢。
京津冀地區尤其是北京,是人才鏈優勢的代表。作為首都,北京集聚著國內最多的科研院所和研究人員,同時政策信息傳播最快,由此形成企業聚焦。與此同時,國內高校、科研院所歷史上的區域布局,也影響了其它區域的形成。比如,鄭州與武漢過去就擁有國內最好的測繪專業,長沙、西安則是航天院校、航天院所重點布局城市,形成較強的人才鏈,從而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
珠三角地區則是市場優勢的代表。該地區是全國電子信息產業鏈供應最為完備的地方,同時汽車產業、消費電子產業的發達也為北斗技術商業化應用提供了場景。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7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深圳-香港地區以“數字通信”為主要創新領域,在全球創新集群甚至超過硅谷,排名全球第二,僅次于東京-橫濱地區。單是該地區的惠州市,就出產了國內超過60%的車載北斗導航儀。
上海、南京以及所在的長三角地區,因為有豐富的高校、科研院所資源,又有發達的制造業,則兼有人才鏈與市場鏈的優勢。
“五大區域”的形成,還與地方規劃北斗產業園區不無關系。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地方推動產業集聚的主要經驗。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前述“五大區域”,基本均擁有較為知名的北斗產業園區或基地。在北京、上海等九大重點城市之外,河北固安、浙江德清,珠三角地區的惠州、中山,也有北斗產業園區或特色小鎮規劃。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調研數據,目前全國已建成運營或在建的北斗相關產業園區共34家,分布在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已建成并投入運營18家,在建的16家。
過去一年,北斗產業園區集聚式發展優勢更加明顯。地方利用產業園區(基地)的方式推動北斗產業落地發展也確實是一種有效模式,對于集約政策和資金力量,統籌規劃建設,扶植和推動北斗產業在當地發展壯大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8地入選國家北斗產業示范園區
不過,北斗領域的“園區經濟”,早些年的表現可謂成績與教訓并存。
賽迪智庫軍民結合研究所楊少鮮、李宏偉于2017年6月撰文指出,很多地方并沒有考慮當地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甚至沒有經過嚴格論證和考察分析就上項目、建園區。從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文件上看,部分無發展基礎和經驗的地區設定的北斗產業發展目標宏大而模糊,難以實現和考核。部分園區存在產業發展引導方式比較單一、力度偏小,產業發展空間載體不足、新增用地難度大,行業組織建設相對滯后等問題。
以產業園區形式集聚資源推動產業發展,對所在區域的發展環境,如政策、資金、人才、基礎設施等均有較高要求。
不過,楊少鮮、李宏偉的文章也指出,部分地區已開始尋求解決辦法。比如,在規劃北斗產業發展時,從以往建設北斗產業園區轉變為建立北斗技術研究院,從產業集群向科技和模式的創新拓展。
這樣的狀況已被國家高層所關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方信源了解到,國家相關部門已于2017年展開對全國范圍北斗產業園區的深入調研。至2018年全國兩會后,國家發展改革委《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描述“大力培育新動能”要點時,提及“實施北斗產業園區創新發展專項行動”。
據南京市發展改革委官網的一則信息,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召開了北斗產業園區發展座談會,就組織實施前述專項行動進行工作部署。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實施的該專項行動,意在選取產業基礎好、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北斗產業園區做優做強,打造一批產業鏈完善、集聚效應明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綜合類北斗產業示范園區,以及一批特色鮮明、引領示范作用顯著、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專業特色類北斗產業示范園區。
記者從接近廣東科技部門人士處了解到,前述專項行動已在廣東推動實施,亦被列入廣東省2018年貫徹創新驅動戰略工作要點。
這也就是說,前些年地方規劃、上馬北斗產業園區的熱潮,有望回歸理性。
南京市發展改革委前述消息還提及,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前期廣泛調研以及多輪項目篩選后,確定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長沙、成都和西安為創建北斗產業示范園區依托城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前述八座城市,與 “五大區域”的9座重點城市基本一致。
南京市發展改革委還提及,南京作為入選的8個城市之一,獲得了1億元專項資金支持。該委將梳理建立北斗產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庫,并圍繞創新引領發展、共享支撐服務、深化城市智能管理應用、推進綠色出行應用、拓展新型融合應用5個重點方向,選取4個項目給予支持。
北斗下一站,海南?
在產業發展漸趨理性之時,海南挾新政優勢入局,會不會有新的故事可說?
海南島的航天產業資源并不差,業內有“北有文昌發射場,南有三亞遙感園”之稱。不過,海南與北斗產業過去的“親密度”并不算太高——北斗三號衛星發射的母港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并不在文昌;三亞因有中科院資源強于遙感技術研發,但并不與北斗產業直接相關。業內上市(含新三板)的近60家企業中,京津冀、珠三角等五大集群區域分走70%,海南全島僅有天標科技一家。
但時間回撥到當下,海南特區卻具有“獨此一家”的政策優勢。一個多月前,海南特區設立30周年之際,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
目前,海南已經開啟百日大招商行動,作為貫徹建設自由貿易區(港)的先行舉措。5月21日,海南省公布124項重點招商任務,提及建設航天領域重大科技創新基地,以及推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衛星導航、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與此同時,海南省還提出“百萬人才進海南計劃”,加入國內正熱的“搶人大戰”。
這也就是說,如果海南招商引才的愿景達成,不排除將有一批北斗產業鏈相關的企業和相關的高端人才在海南集聚。人才鏈與產業鏈正是珠三角、京津冀等五大區域形成北斗集聚區域的條件。
就海南島會否成為北斗產業“第六極”,業內專家眾說紛紜。但統一的意見是,海南發展北斗產業將有很大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省此番引進的并不是單純的“衛星導航”項目,而是“衛星導航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項目,更加強調衛星導航技術的應用。作為中國自主的導航技術,北斗技術的多場景商業化應用前景,已經被京津冀、珠三角等區域所驗證。
王博表示,海南島搞好北斗產業的關鍵,在于探索北斗技術在各領域、各場景的商業化應用。要堅持北斗系統“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理念,推動北斗技術和海南的海洋產業、旅游產業、養老產業向結合,開拓商業化市場。
這在海南幾乎是一片“藍海”。海南省作為我國海洋大省和旅游大省,在衛星導航應用領域除了南海漁業局管轄的漁船外,目前卻還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張全德舉例稱,海南的夏季臺風密集,易導致城市排水口難以疏堵,北斗的高精度應用可以完成雨中巡檢、搶險和調度指揮工作;赴瓊越冬度假養老的市民逐年增多,與北斗相結合的居家智慧養老項目,可以有效應對流動人口的醫療衛生服務運行管理機制不順等問題。
事實上,早在海南新政策宣布前的3月19日,海南陵水就曾經舉辦過北斗產業落地海南對接會。這次對接會上,海南省副省長彭金輝表示,希望企業家們能夠大膽投資海南,將海南打造成為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產業示范基地。當日,陵水北斗導航遙感應用研究院舉行揭牌儀式,落戶清水灣國際信息產業園。
現在,隨著海南省招商引才行動的推進,人們期待這座乘改革開放之風的島嶼,能夠重塑北斗產業格局。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