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的《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要求的數據得知,2018年全國擬重點推進鐵路、公路、水路、機場、城市軌道交通項目80項,投資與2017年相近約1.3萬億元,其中鐵路工程總投資6994億元,公路工程1968億元,軌道交通2576億元,機場工程1664億元,水利工程54億元。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我國將在200個以上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城市交通指揮中心,到2022年智能交通市場規模或達千億元以上。
很顯然,智能交通已經成為繼航空航天、軍事領域之后,高新技術應用最多的領域,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交通產品線總監方羽表示當前階段的智能交通行業閃光點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耀眼,行業并不以某一項技術為代表,AI技術、汽車電子標識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云技術、互聯網技術、車路協同技術井噴式發展,各類交通大數據系統、城市大腦系統落地建設。
但我國在智能交通領域起步較晚,據中國交通部發布的數據顯示,靜態交通問題帶來的經濟損失已占城市人口可支配收入的20%,相當于GDP損失5-8%,15 座大城市的居民每天上班比歐洲發達國家多消耗 28.8 億分鐘,“時走時停”的交通導致原油消耗占中國總消耗量的 20%以上。由停車引發的交通事故、社會安全損失更是難以計數。
為了扭轉這一劣勢,研發復雜場景下的多維交通信息綜合大數據應用平臺,實現智能化交通疏導和綜合運行協調指揮,建成覆蓋地面、軌道、低空和海上的智能交通監控、管理和服務系統已經成為AIoT時代下智能交通發展第一要務。
群雄并起 智能交通博弈新變化
在智慧城市的助推下,城鎮化正在中國快速推進,各地政府對智能交通的關注度與投入度逐漸增加,針對當前交通擁堵、道路事故等城市交通問題,越來越多的交警正在創新自身工作思路,通過擁抱大數據、與互聯網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更換道路AI監控設備等方式,在智能化與精細化中進一步拓寬交管信息發布便民渠道,實現交通路口實時監測與精確治堵。
天地偉業技術有限公司于宏志表示,預計未來5年,我國智能交通行業的投入將接近3800億元,戰略規劃將直接驅動市場對視頻、安防、監控、收費等設備的需求,智能交通行業將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熱點”。
受智能交通市場前景吸引,近幾年來不少互聯網廠商、IT廠商紛紛進入到這一領域,與傳統企業思維不同的是,這些企業通過自身的優勢,走出了另一條以服務為主導新商業模式。安陽市交警支隊指揮中心主任王攀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安陽與高德、百度兩家互聯網公司簽約合作,通過兩家公司免費提供的交通研判平臺,實現對全市交通路況實時監測、交通擁堵預警、交通擁堵時空分析、交通通勤分析等功能,同時交警支隊也會將全市范圍內交通事件信息、交通管制信息、交通事故信息等權威交通數據推送給互聯網公司,雙方的合作共享資源,解決了傳統需投資上千萬建設線圈、地磁、卡口等流量采集設備才能實現交通流量誘導發布的問題,大大節約了建設成本,深化了雙方在交通決策分析、交通擁堵分析、交通信息發布服務等方面的合作,實現了交警支隊對全市交通路況的智能化管控。
但無論是安防設備商的崛起,還是互聯網巨頭的進入,對于系統集成商而言都不能算是好消息,從大型智能交通集成商的財報數據顯示,企業的純利潤率不到其他兩者的一半,危機四伏的集成商可能會更希望借助AI這次技術變革,扭轉當前的劣勢。
智能助力 未來交通的三個核心
當前融入智能交通系統是基于現代電子信息面向城市交通的服務系統,以信息數據的收集、處理、發布、交換、分析、利用為主線,為交通參與者提供多樣性的服務,如通過機器學習技術產生的數據讓交通管理者作出更及時及更有條理的決策。
在2016云棲大會上,杭州市政府公布了一項計劃,在杭州這座城市將安裝一個人工智能中樞——杭州城市數據大腦。這個城市大腦將用于解決杭州交通擁堵等問題,目標是讓數據幫助城市來做思考和決策,將杭州打造成一座能夠自我調節、與人類良性互動的城市。可見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物聯網+大數據+AI”,而智能交通亦是如此。
物聯網
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通過將交通攝像機、汽車GPS、傳感器等渠道采集數據,并通過物聯網將這些渠道整合一起,實現設備之間相互通信,而車聯網是其中被提及最多的智能交通解決方案,通過汽車之間的互聯互通,不僅能實現對A地到B地旅程的交通狀況的精確掌握,而且能通過交通的傳感器與檢測器識別出道路危險狀況,提供及時協助,真正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的效率以及乘客的安全。
大數據
大數據可以幫助交通管理者在數據中尋找規律,讓原本“事后檢索”變成“事前預判”,實現最小的警力與行政成本獲得最好的交通管理效果與最大的社會效益。同時在當前云端與邊緣數據中心的發展,已經大大降低了數據存儲的費用,讓交通數據即時研究與分析成為可能,大數據革命也正在改變著交通管理的方式,如高德去年與杭州合作的“交通大腦”項目,利用大數據迅速發現城市異常擁堵位置,將其反饋給交警部門,加快出警速度。能夠將事故造成的異常擁堵時長縮短20%,平均車速提高35%。
人工智能
去年國家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明確要求發展自動駕駛汽車和軌道交通系統,加強車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集成和配套,形成中國自主自動駕駛平臺技術體系和產品總成能力,探索自動駕駛的共享模式。總體而言,人工智能在智能交通的應用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公共交通的變革,模塊公交車、無人駕駛等新交通方式已經不斷進入測試階段,AI技術很好地解決了精確定位、感知路況、系統流動等難題,賦予了傳統交通方式更多的可能;二是交通管理的改善,AI技術不僅能突破人類感知與反應能力的極限,通過廣義控制使得交通智能化成為可能,大幅提升路網承載能力,實現全局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及高效利用,如在深圳試點投用的人臉識別闖紅燈抓拍設備,啟用半年期間,共抓拍行人闖紅燈違法行為約13930宗,而該路口行人闖紅燈違法行為從每小時約150宗,下降到每小時8宗,交通秩序得到有效改善。
競爭加劇 交通成為智能主戰場
綜上所述,當前智能交通系統已經不再是以信號控制或視頻分析技術為單核,在各種技術井噴的階段,不少互聯網或IT巨頭以“城市大腦”為切入點,通過布局物聯網硬件,把握新增數據流量的入口,同時利用云計算、大數據挖掘數據價值,打造更高層次的人工智能,打造生態閉環并實現商業變現,也給安防企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于宏志認為,安防企業已經成為智能交通市場的主力軍,具備智能交通行業必不可少的技術核心與研發能力,在安防市場技術呈現IT化的趨勢下,為IT企業融入安防提供了契機同時越來越多的安防企業和業內人士意識到,和IT企業共同競爭,共同發展已成定局。
方羽表示,現階段互聯網企業與IT巨頭還是要分開看待,因為其各自的優勢是不同的,其各自進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的訴求也有所區別: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在于C端產品及客戶、動態數據、品牌知名度,布局城市大腦的訴求主要是為了占據數據資源,獲取政府數據、出行數據、交通數據,反向提升其已有產品的信息服務體驗;IT巨頭的優勢是云和網絡技術、技術服務能力等,且早已有一定的安防投入,最終訴求包括云技術推廣、搶占數據、產品份額等。而對于安防企業和傳統智能交通企業,其優勢在于智能交通行業較深的積累,對行業業務的理解,對全產業鏈的技術、產品、服務的全面加載。打造智慧城市生態環存在合作的機會,安防企業能否參與其中取決于企業自身是否具備核心優勢,在更多的企業進入智慧城市或智能交通市場,碰撞在所難免,但也意味著市場在發展、擴大。
從當前智能交通的應用上來看,其已經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各種幫助,并且比預期的效果還要好,但AIoT在交通領域真正的力量并未完全釋放,安全駕駛、車輛自動化、交通互動等應用場景仍需物聯網與機器學習進一步融合,從而創造更多的商業可能,然而要真正實現智能的目標,仍需更更長的路要走。但新的一批玩家已經躍躍欲試,同時傳統安防企業開始蛻變,在AIoT的時代下,智能交通市場的無限商機將不斷促進市場的質變。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