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在6月27日的報道中聲稱,目前已經有多名歐洲宇航員開始爭先恐后的學習中文,并且已經到我國開始展開航天員相關訓練,且不僅僅是一個國家,而是有多個國家的宇航員都前往我國進行訓練,訓練項目也多種多樣。這無疑是一個大消息,但對于其他希望參與我國航天事業的國家來說無疑是個好事,軍事專家告訴記者,載人航天是人類駕駛和乘坐航天器在空間從事探測、試驗、研究、軍事和生產的往返飛行活動。大致經歷把人送入地球軌道并安全返回、 發展載人航天基本技術、發展空間實驗室和建立永久性空間站等四個階段,載人航天使人類活動領域擴展到外層空間,對一國有重大經濟、科技和軍事意義。作為軟實力象征,能夠凸顯一國的高科技形象和影響力,有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國際威望的作用。在只有美、俄兩國可以提供訓練的時代里,航天訓練往往會帶上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而開展國際航天領域的合作不僅可解決一國技術和資金的不足,分擔風險,互補優勢,使各國享受空間活動的惠益,我們當然不會拒絕他國的航天合作請求。特別是有史以來,載人航天均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圍內采用了合作模式,因為國際合作能在減少投資、降低風險的條件下,在短期內獲得相對更大的收益,然而雖然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是世界的主要潮流,但美方卻因為種種原因阻礙我方參與國際空間技術,特別是國際空間站上沒有航天技術能力的我們參與其中,整體上,我們與歐、美、俄之間的合作面是比較小的,迄今,中、美航天合作甚少。 在航天技術合作方面幾乎空白,我們曾意圖加入某些多邊航天國際合作,但因美方從中作梗,一直反對我們加入國際空間站,為此我們只有另起爐灶,開展我們天宮系列空間站建設。 正所謂“弱國無外交”。只有獨立自主,擁有核心技術,提升科技實力,才能與他國合作。我方目前計劃的天宮空間站類似于和平號, 雖小于國際空間站,但在國際空間站未來難以為即將退役的前提下,我國空間站無疑成為未來唯一空間活動的重要平臺之一,軍事專家告訴記者,雖然載人航天在理論上不是特別困難,但實際上,能夠獨立自主將航天員送上太空的國家只有三個,就是我們和美、俄,只有這三個國家擁有全套的航天技術,歐洲航天局只有聯合在一起才能做到,分開則是沒辦法的,日本到現在甚至都沒有徹底掌握返回式衛星和多軌道發射衛星技術,更不用提難度更勝一籌的載人航天隨后再安全返回了。明白了這一點,就對不少國家來我國航天局進行訓練不奇怪了,畢竟全球也只有三個地方可以去,而全球有200多個國家,即使排除一些小國,還有上百個國家有空間方面的需求,且我國在這方面的干擾因素最少,自然也最適合絕大多數國家訓練。 且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近年以來,我國已經突破了空間站的技術,天宮1號、天宮2號已經徹底實驗完畢,且將會在2020年發射第三個空間站,主艙段就會使用3個達到20噸的大型艙室組成,最終建造完畢以后,空間站的整體重量很可能接近160噸,這已經超過了和平號的水準,達到了國際空間站的一半,考慮到國際空間站是數十個國家一起完成,而天宮系列則是我國獨立完成,這個意義就要大得多了。最關鍵的就是,天宮空間站會在2022年建造完畢,而國際空間站在2024年就會被毀掉,這就讓我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堪稱獨霸整個近地空間的載人航天,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我國已經提出了在天宮空間站上進行國際合作,未來在這方面的國際航天員只會越來越多,當然,有一個國家的航天員暫時還不能登上天宮號,大家都懂的。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