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刷臉辦不到
靈隱寺、天壇取廁紙要刷臉,還只能取一轂轆
前段時間,微博上一則杭州靈隱寺廁所驚現人臉識別刷廁紙機的消息迅速火爆,據說是為了對抗偷廁紙的人,想出這么個辦法,使用帶有面部掃描的分配器,將每人每九分鐘的用紙長度限制在 0.6m,引發眾多網友評論。
在這則視頻中可以看到,現場的體驗者坦言“特別有感覺”,對這個新出現的機器大部分人感到好奇和驚奇。在消息的評論中,不少評論者認為這會讓人有些尷尬,也有人提出了這樣做意義所在的質疑,因為這臺機器僅僅用幾張廁紙就輕而易舉獲得了用戶的信息,他們的位置、圖像信息將被存儲在系統中。那到底這些數據將會用到何處?為什么要收集用戶的信息?這樣做安全嗎?一些列的問題其實都需要打上問號。
不僅在杭州靈隱寺,在北京天壇公共廁所門口也出現了用人臉識別掃描儀發出衛生紙數量的自動取物機——這是中國實現公共廁所現代化而進行的“廁所革命”的一部分。想要更多?沒門。如果你在 9 分鐘內再次回到掃描儀前,它會認出你,并簡潔的拒絕:“請稍后再試。”
人臉識別治理中國式過馬路
在山東省省會濟南,不要想亂穿馬路。去年,那里的交通管理部門開始使用人臉識別整治亂穿馬路的現象。這座城市最繁忙的 50 個路口都安裝了照相機,當發現亂穿馬路的人,它就會拍幾張照片,并錄制一段違規視頻。照片會出現在頭頂的屏幕上,那樣,違規者就可以看到他或她已經被逮到了,然后,這些照片會與地區警隊數據庫的圖像交叉比照。不用 20 分鐘,違規者的 ID 號和家庭住址信息就會顯示在人行橫道的屏幕上。違規者有三個選擇:交 20 元罰款(約 3 美元)、上半小時的交通規則課程或者協助警察指揮交通 20 分鐘。警察還可以把亂穿馬路的人的姓名和照片放到社交媒體上。
這個系統似乎頗具成效:自去年 5 月以來,在濟南的一個主要路口,違規亂穿馬路的數量從一天 200 降至 20。福建、江蘇、廣東的城市也在使用人臉識別軟件抓亂穿馬路的人,并讓他們為此感到羞愧。甘女士,今年 31 歲,由于闖紅燈,她已經被這里的攝像頭拍到過一次,所以系統匹配出了她的兩張照片,十字路口的顯示屏上有文字顯示她是慣犯。“我以后再也不會闖紅燈了”,她說。
在深圳,人工智能創業公司 Intellifusion 檢測行人亂穿馬路的系統也已經在使用中。該公司目前的系統可以通過面部識別跟蹤一個人的運動軌跡,并且如果這個人試圖通過限制區,系統會向當局發出警告。
目前,中國已經至少有 5 座城市使用了人臉識別技術識別闖紅燈者,其中在福州,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會受到相當嚴厲的懲罰,政府會在當地媒體上發布闖紅燈的行人名單,并且會通知屢犯不改者的公司主管。
人臉識別用于安檢、罪犯追蹤等
政府機構在街道、地鐵站、機場、海關都在使用該項技術,這是社會工程的一項巨大實驗。他們的目標是:規范人們的行為,并且識別不法分子。據面部識別公司和媒體報道稱,數十家中國警察局正在測試或已經開始使用面部識別系統。
今年五月,面部識別系統應用到了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論壇,在論壇入口,武警站在人臉檢測視頻控制臺旁邊,控制臺與安裝在門上的攝像機相連,一瞬間,屏幕上就可以顯示出被拍照對象的名字、照片和資料,驗證他們是否為受邀嘉賓。
噢,別忘了還有歌神張學友的演唱會上通過人臉識別抓到的那 5 個逃犯(手動滑稽)。
人臉識別滲透生活,讓人有喜有憂
在全國各地,人臉識別技術的其他應用也在激增,從 ATM 取錢,到解鎖智能手機。
面部識別系統通過將人臉分解成一系列關鍵點,然后使用它們創建模板,可以與數據庫中的其他人臉進行比對。
早期的系統只能對比相對理想環境下拍攝的兩張照片。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例如深度學習,使用軟件模擬神經元在大腦中處理信息的方式,對該技術的發展有革命性的推動。算法現在可以自己挑選并控制模式,使檢測和識別側面、微笑、皺眉或老化的人臉變得更為容易。
中國擁有大量數據——超過 7 億的互聯網用戶每天在上傳照片,并且有所有 16 歲以上持有政府發放身份證的公民的照片數據庫。
今年,中國設立了一個政府資助的實驗室,推動人臉識別以及其他人工智能方面的發展,并希望其在這些技術上成為領先的創新者。
“我們在這個領域可以做到的事情讓我感到驚訝,況且我已經在這個行業很長時間了,”林全清說,他是百度的一位計算機科學家,以及監管該實驗室的小組成員之一。
百度表示,他們最大的顧客是當地的警察局,政府要求他們的技術能夠識別以及遏制對社會穩定的威脅。
據商湯科技的創始人之一徐立介紹,去年在重慶,他們提供的兩個系統在投入使用的前 40 天里就鑒別出了 69 個犯罪嫌疑人。
去年秋季舉行的 20 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期間,曠視科技和其他公司與當地警方展開了合作。監控攝像頭掃描行人面部,人工智能系統將其與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嫌疑人列表進行比對。系統每發現一個匹配對象,就會向警察發出警示。
人臉識別技術還可用在打擊人口拐賣犯罪,識別被通緝的罪犯,作為替代鑰匙、信用卡和身份證的驗證系統,根據用戶特征推薦廣告等各個方面。
中國正在形成一個巨大的監控網絡,據行業研究機構 IHS Markit 公司估計,中國用于公共和私人的共有 1.76 億個監控攝像頭,據預測,中國將在 2020 年底前安裝大約 4 億 5000 萬臺新的攝像頭。相比之下,美國只有 5000 萬臺。
龐大的攝像機網絡讓人覺得有點幫助,但同時又有點不安。五月初的一個晚上,在沿海城市溫州,在人們涌入教堂參加由于前幾個月在教堂內部和附近安裝攝像頭遭到調停的緊急會議的同時,政府的攝像頭依然在拍攝著人們。
目前不知道中國有多少攝像頭配備了人臉識別技術,但任何高清攝像頭都可以連接到這樣一個系統上。
“要實現無論走到哪里,都可以跟蹤每個人的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并且也需要比當前更好的算法和攝像機,”Anil Jain,密歇根州立大學生物特征識別研究組的組長如是說。
人臉識別技術是監視領域最有力的新工具之一。由于人工智能進展的助力,這些系統可以測量面部的關鍵特征,例如兩眼之間的距離和膚色,然后再與政府部門、企業或社交媒體中搜集的大型照片數據庫進行交叉比對。
其他國家也開始進行這些實驗。在美國,聯邦調查局使用這項技術來幫助鑒別犯罪嫌疑人,國土安全局在機場部署該項技術來跟蹤離開美國的外國游客。它有望在世界范圍內成為執法和身份識別的工具,并且美國的公司也參與其中,在試行計劃中使用這項技術。
然而,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利用人臉識別技術作為規范行為的支撐。中國公安部,國家的警察武裝,以及其他部門,在 2015 年就號召創建一個“無所不在的、完全連接的、始終開啟以及完全可控的”國家范圍的視頻監控網絡,作為保障公共安全的勢在必行的舉措。政策聲明中,政府機構將“人臉比對”納入一系列用于提升監控網絡的技術范圍中。
這些只在美國電影中出現的情節,其實正在我們的身邊悄然發生著,我們以為可以自由自在地說話行事,但這可能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