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競逐空前火熱。
8月10日,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其中對5G做出了明確要求:加快5G標準研究、技術試驗、推進5G規模組網建設及應用示范工程,確保2020年啟動5G商用。這被認為是5G最新的“小目標”。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悉,中國電信等三大運營商正在加快5G布局,并已在一些城市開展試點或外場測試。8月13日,北京聯通在北京部署的首批5G基站正式啟用,北京宣告進入5G時代。此外,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鐵塔已簽署了《5G先試先用 推動長三角數字經濟率先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今年長三角地區將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5G外場技術試驗網,2019年率先在國內開展試商用。
不僅是運營商,華為、三星等一線以及vivo、一加等二三線手機廠商也都在暗自角逐,紛紛宣布將于2018年推出5G手機。上海、海南、浙江等多地政府也在爭先恐后布局5G。廣東省提出用3年左右時間把珠三角打造為世界級寬帶城市群,2020年底前 5G基站要達到0.73萬座并全面啟動5G網絡規模化部署。
即將商用的5G將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哪些影響?《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對此展開了采訪。
5G主戰場是物聯網
5G全稱為第五代移動電話行動通信標準,也稱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是我國目前廣泛應用的4G網絡的延伸和升級。業內專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通俗地說,對于稍微有些卡頓的高清電影,5G狀態下僅用1秒便可完成下載,清晰度不低于4K的超高清電影將是5G網絡下的“標配”。這就是5G相較于4G的“高帶寬”優勢。
1秒鐘便可以完成的個人消費級任務并非5G的真正使命。通信行業分析師項立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除了高帶寬,5G還有低延時(即較強的實時性)、高可靠性、低功耗性以及重新布局的安全體系等特點,其在to B(企業級)端的影響遠大于在to C(消費者)端感受到的“網速變快了”。
所謂“低延時”是指在5G網絡條件下,從信號發出到收到反饋所需的時間大大減少。東土科技董事長李平告訴記者,以工業控制領域為例,4G網絡條件下對某一機床發出“停止”命令后,還要再轉動幾圈才能停下(排除慣性作用的因素),“一旦有了5G的話,這個時間就會大大縮短。”李平說。
根據《5G愿景與需求白皮書》,在端到端的延時方面,4G網絡的指標是數百毫秒,而5G的指標則僅為2~4毫秒。索為系統行業研究顧問趙翰林告訴記者,以VR和AR技術為例(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當帶寬從4G變為5G時,其畫面顯示的時延從35毫秒降到5毫秒以下,能夠滿足強交互實時渲染生成畫面的需求。在邊緣計算能力的支持下,可以滿足云VR和AR的毫秒級時延要求。困擾VR和AR多年的網絡實時性不佳導致的不良體驗問題,將在5G網絡條件下迎刃而解。
“低功耗”的具體體現則是,隨著運算速度的提高和效率的提升,電能的消耗速度將大幅下降。項立剛告訴記者,5G網絡下消費電子產品如電子手表很可能實現不再需要每天一充電的尷尬,充電周期可能會延長為5天或10天一充。在工業領域,同樣的水質監測儀的充電周期將延長為幾個月甚至半年,物聯網設備的布點成本大大降低,這對物聯網基礎設施的布局將產生顛覆性影響,5G將使物聯網快速發展。
中國移動通信產業研究院產業與業務合作部高級管理專家于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5G網絡最初的設計理念便與3G和4G不同,“3G和4G主要考慮的是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物之間的交互,但5G考慮的是物與物之間的互聯,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在5G網絡下,每一個看似平常的物體都有可能作為一個IP地址與5G網絡相連。”
于江認為,5G的主要應用場景有移動帶寬、高可靠低時延以及大連接。移動帶寬的場景的確會使人享受到超快的網速,但那并不是5G的主要場景,對高可靠低時延以及大連接網絡需求較多的物聯網才是5G的“主戰場”。
5G并非“包治百病”:
智能交通等將率先受益
行業中一直都有一種說法: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項立剛告訴記者,相比于4G網絡主要滿足人們觀看高清晰度電影等消費級需求,5G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將大大高過個人消費級的產品體驗。
“我認為,這種說法強調的是5G商用對物聯網尤其是工業物聯網的支持。”趙翰林表示,在4G網絡下,網絡效應疊加到知識生產上,知識和內容得以爆炸性增長。但知識能否轉化成行動,能否在物理層面產生影響,單憑互聯網無法回答。在5G網絡的支持下,不僅產品可以聯網,生產設備也可以聯網,用戶和生產者之間能夠建立起實時數據驅動的反饋回路,這將對生產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開啟“設計”權力與主體從廠商向用戶轉移。
5G網絡最先賦能的是對實時性依賴較大的數據包。智能交通(包括自動駕駛技術在內的一系列智慧交通技術)、工業控制以及環境監測等行業將最先受益5G網絡。華為技術有限公司5G CMO朱慧敏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華為與BOSCH、英特爾和西門子等工業企業聯合成立了5G產業自動化聯盟,旨在推動5G在工業生產領域的落地,確保5G從初期即具備相應的產業能力。
“我們把不同行業對5G網絡的具體需求分成幾個類型。總體而言,絕大多數行業對實時性和高帶寬的需求都遠遠高于4G。”朱慧敏說,以自動駕駛技術為例,雖然對高度精細和準確的地圖下載需要高寬帶,但自動駕駛的最大需求不是高帶寬,而是低延時。“控制器發出一個停車的信號,瞬間就能剎車是最重要的,幾秒鐘的延時對自動駕駛來說是致命的。” 朱慧敏說,還有對大連接和高帶寬的要求大于實時性的,比如環境監測領域數百個感應器或者監測儀同時工作并向服務器傳輸大量的實時影響,對上行帶寬的要求是巨大的。
5G在工業領域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網絡“切片”。所謂網絡“切片”是指可以在統一的網絡基礎設施平臺上,虛擬定義多種相互獨立的網絡空間。這為不同行業和企業甚至不同車間提供了個性化定制網絡,以滿足個性化需求。“在切片技術支持下,產品生命周期各環節的知識工作者可以根據角色和工作內容,定制專用信息網絡及應用,使其更加專注于自身業務專長的積累,發展更高級的創造性、開放性和企業家精神,這也是工業APP的一個發展方向。”
趙翰林告訴記者,5G網絡可以為用戶提供移動設計、增強現實、虛擬現實、超高清視頻、移動云計算等更加極致的業務體驗,這將帶來個性化定制、遠程監控和運維、智能產品等多種新的業務模式;在遠程醫療、車聯網、智能家居、眾包協同設計、工業控制、環境監測等領域也將迎來物聯網應用的爆炸性增長。
趙翰林還表示,在 Cyberspace(賽博空間)中描述的對象如數字孿生,只有在5G時代才能用在工業APP中,驅動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活動,這將為研發型工業APP創造機會。“此外AR和VR技術在5G時代也能創造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設計場景。我們衷心希望工業APP尤其是設計APP在5G時代占有一席之地。”
當然,5G也不是“包治百病”的。5G商用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5G網絡將在工業領域大有作為,但不是包治百病的靈藥。”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無線與終端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鄧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運營商需要了解每個行業的具體需求,行業也需要了解5G的特點。5G與行業的融合是不斷發展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們離5G手機還有多遠?
我們離5G手機還有多遠?從時間上說只有兩年,但離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產品化還有一定距離。按照工信部提出的時間表,2019年將對移動運營商發放5G牌照并進行外場試驗和預商用,2020年確保實現商用。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聯想旗下品牌摩托羅拉今年8月推出了全球首款5G手機Moto Z3,其配置了5G模塊,即一旦搜索到5G信號便會切換至5G模式。從外觀看,這款手機的屏幕尺寸較大,機身體積也較大,但與4G手機并沒有顯著差別。
5G是否會顛覆智能手機?“從產品形態上看,5G手機與4G手機有較高的相似度,但不會顛覆,至少初期不會。”朱慧敏分析稱,不排除5G大規模商用之后,觸發新需求,進而改變手機形態,但要等市場上真正出現了新需求,廠商才會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調整。
除了手機廠商加緊研制5G手機,運營商在功能測試和試驗過程匯總中也有了5G樣機,但樣機的形態離產品化還有差距。
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網絡與IT技術研究所3GPP獨立組網架構項目報告人宋月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透露,目前的樣機由于芯片集成化程度不高,外貌形似“板磚”。“樣機的體積與現代漢語詞典相似,但這遠不是最終產品。”宋月表示,當手機廠商應用了最先進的芯片工藝后,手機體積一定會縮小,將從“現代漢語詞典”變成“新華字典”一樣大。
值得注意的是,5G在技術標準上有望達到前所未有的統一。在3G時代,三大運營商分別使用TDS-CDMA、WCDMA和CDMA2000三套不同標準,對產業造成了很大割裂。到了4G時代,TD-LTE和FDD-LTE兩套標準在底層技術和關鍵技術上有了很大相似度。“5G時代,全球各國機構及廠商都希望推動統一標準出臺,不再出現行業被割裂的問題。”朱慧敏說。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銀昕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