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1日8時30分,河北張家口市蔚縣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共造成11人死亡、9人受傷。
事故具體情況為:蔚縣西合營鎮小南關村粉坊巷5號村民班建明駕駛冀GC4701長安牌中型客車核載19人,實載19人,由北向南行駛至109國道219KM+300M(蔚縣黃梅鄉小棗碾村路段)處,與由南向北行駛的李建剛(山西省大同縣杜莊鄉南六莊村45號村民)駕駛的晉B93047/晉BFL18掛重型半掛牽引車相撞,雙方車輛不同程度損壞。
2018年10月28日上午10時左右,重慶萬州區長江二橋上發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輛大巴車與一輛轎車相撞后,沖破護欄掉入長江。2018年11月3日晚,甘肅省會蘭州境內的一處高速公路收費站發生重大車禍,目前已致15人遇難、40余人受傷,其中10人重傷。當時一輛重型半掛載重牽引車經17公里長下坡路段行駛至距蘭州南收費站50米處與多車相撞,肇事司機自述剎車失靈。
上述重大事故中,都包含重點車輛駕駛人的因素。重點車輛是指客運車輛、危化品運輸車輛、重中型貨運車輛、危爆品運輸車輛。目前,重點車輛事故呈現高發態勢,嚴重危及群眾安全。據國外研究,由駕駛人本身引發的交通事故占總數的57%~65% ,與駕駛人相關因素造成的事故占總數的95%左右。因此有必要對重點車輛大事故發生前駕駛人的因素進行分析。
目前對于重點車輛駕駛人的管理有以下措施
● 建立數字臺賬,實行企業、車輛、駕駛人逐一登記備案和“人車證綁定”,并關聯全國交通管理綜合平臺(“六合一”平臺),實行戶籍化管理。
● 設有管理平臺,實施動態監管,實時衛星定位,將重點車輛全部納入管理,預防因車輛超速、駕駛員疲勞駕駛等造成重特大交通事故。
● 定期進行數據研判,建立交通違法分析研判系統,對重點車輛違章數據開展分析研判,確定管理重點,實施精準制導打擊,對違法車輛駕駛人及所屬運輸企業實施“雙處罰”。
重點車輛駕駛人監管存在以下問題
重點車輛駕駛人實時監管不到位
以駕駛人疲勞駕駛監管為例,目前主要采取人工方式監管,無法對所有在途車輛實現全面監控。基于人臉識別技術判斷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疲勞駕駛判定標準單純以連續駕駛時長為依據,不能對駕車以前的狀態進行判別,過程監管也達不到精細化。
重點車輛事故主動預防技術落后
2017年11月13日,公安部發布了《關于做好<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7258-2017)貫徹實施工作的通知》(公交管〔2017〕673號),要求2021年1月1日起,對新出廠大于11米的公路客車、旅游客車強制安裝自動緊急制動系統等主動事故預防裝置,仍有約已注冊900余萬輛重點車輛不能及時使用新技術,不能及時提升安全性能。
重點車輛駕駛人的因素分析
重點車輛駕駛人一旦取得駕駛資格,工作中往往考核的是開車過程和階段性總結,而對于駕車前的狀態沒有監管措施,如果出車前駕駛人因為打麻將、熬夜、吵架等因素導致精力不足,客觀上不能完成駕駛任務,但是目前尚無有效措施避免;
重點車輛駕駛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收入從五千元到兩萬元不等,工作強度大,基本沒有時間和途徑提升相關知識和技能。如果對于運輸的危化品沒有基本常識,就會產生各種危險因素,而且不能有效避免危險和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因此提高重點車輛駕駛人待遇,大幅提高安全獎,與工資掛鉤,與知識更新定期培訓掛鉤,是非常必要的;
重點車輛駕駛人自身對于從事的職業沒有敬畏,一輛客車關乎幾十名乘客的性命,危險品運輸像炸彈一樣會隨時引爆,時間長了,駕駛人就會有麻皮大意的現象出現,危險因素逐步積累。因此借鑒飛機駕駛員、火車駕駛員等的管理制度,統一著裝,讓整個社會及駕駛人自身感覺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危險性;
對于重點車輛駕駛人的管理,相關部門應不斷提高管理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動態監管重點車輛駕駛人,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核,確實不合格的立即調換崗位:
● 應急反應能力的考核。出車前應用生物技術,分析生理指標信號,根據重點車輛駕駛人的應急反應能力,對駕駛人狀態的自動判斷,做出是否狀態良好、可以出車的決定,檢驗結果定期由管理人員進行通報考核;根據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二條規定,以連續駕駛4小時作為“疲勞駕駛”的標準,而對于人體疲勞狀態目前沒有標準,如果應用生物技術,分析生理指標信號,判斷疲勞程度,智能動態監管,做出是否及時停車的決定。
目前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正在研發疲勞報警手環、雙目視頻分析儀、方向盤疲勞預警膜。建議從國家層面研究制定基于生理指標的疲勞度客觀評價標準,制定疲勞度實時評估設備認定標準。
● 情緒穩定能力的檢測。對于正常營運的重點車輛駕駛人,在平時的管理環節,由于沒有對駕駛人情緒的檢測,增加了特殊環境下駕駛行為的不確定性。情緒不穩定的駕駛人不應駕駛重點車輛,目前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在情緒檢測研究方面,借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持續研究多年,取得了階段行研究成果。
● 駕駛傾向分析
根據國際、國內一些學者的研究,駕駛人的生理-心理特性與交通安全是密切相關的,其中心理特性是比生理特性更重要的影響駕駛員行為的因素。駕駛人的生理-心理特性包括性別、年齡、駕齡、行車經驗、個性、駕駛傾向性等指標,并且性別、年齡、駕齡、行車經驗以及個性的差異所導致的駕駛行為差異,通常都可以歸納反映到駕駛傾向性差異上。通過駕駛傾向性分析來控制駕駛人行為,依舊是提高汽車行駛安全的主動因素。
德國奔馳公司的專家們在對各類交通事故進行系統研究分析后得出:若駕駛人能在事故發生前提早1秒鐘意識到會有交通事故發生,并采取相應的正確措施,則絕大多數事故都可能避免。
目前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具有成熟的駕駛傾向研究成果,可以推廣應用。
● 睡眠呼吸暫停及低通氣綜合征(SAHS)的檢測。其癥狀是白天嗜睡,易疲勞,甚至在駕駛中出現精神空白,打瞌睡。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歐洲、澳洲,已經把SAHS檢查作為重點車輛駕駛人的每年必檢項目。我國一些專家教授也認為睡眠呼吸暫停及低通氣綜合癥若不及時治療,會成為“馬路殺手”,應該借鑒歐美國家的監管模式,通過立法立規對重點車輛駕駛人進行SAHS病癥普查、管理。
除了加強對重點車輛駕駛人的動態全方位監管之外,建議出臺相關鼓勵政策,強制推動已生產的重點車輛安裝自動緊急制動系統等事故主動預防裝置,提高新生產車輛安全技術性能,把保障行車安全的新技術在重點車輛安全管理領域先行試點、融合應用,逐步建立健全重點車輛及駕駛人智能化監測、自動化預警、主動化預防的科技監管體系,有效預防重特大交通事故。
*圖文山東淄博交警支隊科技科科長李慶印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