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江蘇省無錫市312國道K135處、錫港路上跨橋發生橋面側翻事故。經初步分析,上跨橋側翻系運輸車輛超載所致。
盡管事故最終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確定,但是被稱為公路第一殺手的貨車超限超載還是引發了輿論熱議。超限超載危害有多大?有關部門出臺過哪些治理措施?為何屢禁不止?
公路“第一殺手”
“違法超限超載被稱為公路第一殺手,不僅嚴重破壞公路和橋梁設施,容易引發道路交通事故,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嚴重擾亂運輸市場秩序。”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局長吳德金此前在解讀《關于進一步做好貨車非法改裝和超限超載治理工作的意見》時稱,據統計,載重貨車道路交通事故中,有80%以上是由于超限超載運輸引起。
傳化慈善基金會公益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年4月發布的《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NO.2》顯示,駕駛貨車無疑是高危職業,因貨車導致的交通事故往往是致命性的,超限超載是危險的一個來源,這類現象更多地集中在個體車主和小物流企業上。
吳德金表示,超限超載車輛的荷載一般遠超公路和橋梁的設計承受荷載,其頻繁行駛公路,造成路面損壞、橋梁斷裂,大幅縮短公路正常使用年限,致使提前大中修。據測算,如果行駛公路的車輛超限超載50%左右,公路正常使用壽命將縮短約80%。以一般等級瀝青路面的設計使用年限12年到15年為例,實際使用壽命僅為2年到2.5年。
有研究機構對2007年~2015年國內橋梁垮塌進行了調查統計,共發現28座橋因車輛超載而垮塌。
超限超載與運價降低的惡性循環
去年發布的《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NO.1》顯示,超限超載是公路貨運行業普遍存在的現象。
該報告認為,利潤動機是超限超載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運費通常是以里程和貨物重量計算,所以載重量越大,收入就會越高。特別是近幾年運價低迷,運輸成本卻一直走高,甚至出現了“貨車不超載就虧本”的現象,這使很多卡車司機不惜冒險。
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一些貨運經營者在購置車輛時,往往選擇馬力大、裝載多的貨車。而一些汽車制造企業和改裝企業為了打開銷路,迎合購車者的逐利心理,隨意生產、改裝大噸位、車軸小的重型車,偽造型號和技術數據,甚至對同一車型任意提供產品合格證等手段,以謀取不正當的經濟利益。吳德金認為,這嚴重妨礙了車輛的更新換代和車輛結構調整,阻礙了貨物運輸向大型化、專業化和高檔化方向發展。
根據《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NO.1》,執法不嚴也是超限超載的重要原因。報告認為,面對超限超載,交警、路政等相關執法部門并沒有嚴格查處,一些地方以罰代管,罰款即放行,甚至一些跑專線的貨車司機掏錢買“月票”,即只要每月付給執法者一定的費用,就可以明目張膽地超載。違法成本遠低于收益,進一步刺激了超限超載的盛行。
而且,基層執法力量不足也困擾著相關治理工作。江西某市治超站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市境內每天車流量在2萬輛左右,交通、交警、城管等部門100余人組成9個中隊,“逢車必檢”無足夠人力保障,還易造成國道擁堵,影響群眾出行。
要像治理酒駕一樣治超
面對超限超載,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治理。從有關部委的單獨治超到多部委聯合行動,出臺了多個規章,并且不斷修訂。
其中,在2000年,交通運輸部發布了《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規定》。2004年,9部委在全國范圍內聯合治超治限。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車輛超限超載治理工作的通知》。2016年,交通運輸部對《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規定》進行全面修訂,統一了超限認定標準,優化了大件運輸許可流程,加強了對大件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的管理,規范了對違法超限運輸行為的處罰等。當年9月21日,還在全國展開了貨車非法改裝和超限超載治理。2017年,《關于對嚴重違法失信超限超載運輸車輛相關責任主體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發布,明確運用信用手段,加大對嚴重違法失信超限超載行為的聯合懲戒。
今年8月,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車輛運輸車超長違法運輸行為治理的通知》,明確對1年內違法超限運輸超過3次的車輛運輸車,吊銷其車輛營運證;對1年內違法超限運輸超過3次的車輛運輸車駕駛人,責令其停止從事營業性運輸。
監管越來越嚴,超限超載卻屢禁不止。不少專家表示,應該增加對超限超載車輛的處罰力度。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在2016年1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的聯組會議上就建議,參照國外成功治理的經驗和國內對酒駕治理的成效,應加快研究推進將貨車嚴重超限超載違法運輸行為列入危險駕駛罪的范疇,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提高違法成本,形成強大震懾力。
一位基層交通運輸局負責人認為,治超關鍵在于抓好貨車生產和貨物裝載兩個源頭。首先要嚴把車輛生產關、掛牌關、改裝關、檢驗關、市場準入關、裝載關等六關,讓超限超載車無法上路。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貨運樞紐場站、攪拌站、礦山生產企業、建材生產和批發市場、砂石料場等重點貨源企業的監管,讓現存的超限超載車無貨可運。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