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2月11日從成都市住建局獲悉,該市中心城區已有32個智慧停車場項目陸續開工建設,預計至2019年底,將累計開工泊位一萬余個。
隨著城市的日益發展,機動車停車泊位供需不平衡,城市區域性停車難現象在許多城市正日益凸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是對城市治理智慧的考驗。面對這一考驗,成都提出了積極推動智慧停車場建設,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解決市民的現實需求。“從2018年起,成都市啟動了一批中心城區智慧立體停車場(綜合體)項目的建設,其目的就是加大城區機動車停車泊位供給,緩解城市擁堵、社區擁擠問題。”成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稱。
想要了解成都大力推動的立體智慧停車場如何解決車位不夠的供需矛盾,就需要先了解智慧停車場具體要怎樣建。首先在建設形式上要多樣,還要充分挖掘用地資源,加強新型節地智能停車技術應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破解建設空間不足難題。具體而言,可以有效利用社會停車場用地、服務設施用地、公園綠地、廣場等空間,綜合采取獨立占地或疊建等多樣化方式,提升公共停車設施可實施性,增加公共停車泊位供給。
成都建成的立體智慧停車場。
另一方面,要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具體而言,將加快培育專業化的停車設施國有投資運營公司,支持成都交投集團與各區政府合資成立智慧停車公司,加大停車設施空間資源配置力度,推動停車設施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還將推廣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進有實力有經驗的企業參與停車設施建設。
據了解,成都對推進中心城區智慧立體停車場(綜合體)建設的目標有十分明確的規定:在中心城區范圍開展第一批41處智慧立體停車場(綜合體)建設,新增公共停車泊位不少于19000個,估算投資約30億元人民幣。同時,探索集約利用空間資源推進公共停車場建設的有效路徑,形成可復制、可推廣成果經驗和制度環境,高效推進基本停車資源供給,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首批41個項目,利用綠地廣場地下空間建設地下停車場19處,地面打造小游園、微綠地等城市開敞空間;利用社會停車場用地建設停車綜合體7處,建設集停車、生活為體的新型城市共享空間,塑造時尚、綠色建筑形態;在服務設施用地、文體用地、商業、人防等建筑物配建停車場中彈性増配建公共停車泊位,疊建設置公共停車場15處,集約利用空間資源解決公共停車需求。此外,還將計劃修編《成都市中小學建設標準》,試點新建中小學配建地下停車場,增加公共停車位,滿足學校及社會停車需求。
目前,成都智慧立體停車場(綜合體)首批41個項目中已有32個項目開工,建成后將新增停車泊位約14000個。(完)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