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2区_男女性高爱潮免费看_免费的毛片视频_色www免费视频

四川中衛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在線咨詢
微信

微信掃一掃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加好友

?2021智能網聯汽車專題報告

發布時間:2021-01-20 09:18

          2021年L2+級別自動駕駛加速落地,ADAS滲透率持續提升,2023年市場規模有望超越1200億。

          短期,L2+、L3級別滲透率持續提升。ADAS系統作為實現自動駕駛的重要支撐技術,先行放量,2023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206億元,2020-2023年CAGR約為36.7%;同時,L4級別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將降維應用至L2+級別自動駕駛當中;中長期,隨著技術的突破及法規的完善,L4/L5級別自動駕駛將逐漸落地。網聯化產業鏈,進入網聯基礎設施部署關鍵期,國產廠商優勢明顯,云控平臺、車載OBU、路側RSU率先放量,車載OBU市場滲透率2025年有望達到50%,同期市場規模約為365億元;路側RSU市場滲透率2025年有望達到50%,同期市場規模約為525億元。

          政策+技術+產業鏈變革,催化萬億級市場空間

          中國智能網聯車市場規模及滲透率將持續提升,2023年規模有望達到2381億元,2020-2023年CAGR約為20.62%。據智研咨詢,中國智能網聯車市場規模2019年約為1125億元,未來4年CAGR約為20.62%,有望在2023年達到2371億元。

          同時,根據IHS Markit數據,中國智能網聯車2019年市場滲透率約為35.3%,隨著自動駕駛及網聯技術的升級,2025年市場滲透率將達到75.9%,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智能網聯車市場。

          智研咨詢進一步將智能網聯車市場細分,并推測2020-2030年智能網聯車10年產業總規模有望達到近2萬億元。其中“聰明的車” 市場規模約為8350億元,“智慧的路”市場規模約為2950億元,“車路協同”市場規模約為7630億元。

image.png

          智能網聯汽車是指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并融合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車與X( 人、車、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換、共享,具備復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等功能,可實現“安全 、高效、舒適、節能”形式,并最終實現代替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是汽車、信息、通信等多學科多技術深度融合的典型應用。

智能網聯汽車是智能汽車發展的戰略方向,網聯協同是智能駕駛發展的未來趨勢。

image.png

          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技術體系及關鍵技術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體系涉及信息通信、交通、汽車等行業,以安全為支撐,對車、路、云端產生的信息流進行融合感知、計算、決策與信息下發。具體技術架構可劃分為“三橫兩縱”。

image.png

          技術升級,5G技術提供網聯化發展基礎及必要條件

          5G商用加速落地,智能網聯車是最佳應用場景。5G具有低時延、高可靠、高速率、廣連接的特點,支撐智能網聯車與周邊環境設施實現無線通訊和信息交換,便于及時做出決策,滿足自動駕駛苛刻的延時要求。5G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智能車聯網發展提供基礎。

          5G網絡新技術SDN(軟件定義網絡)、NFV(網絡功能虛擬化)、網絡切片等,提升智能網聯車業務效率及安全性。SDN技術實現控制和轉發解耦,NFV技術實現軟件和硬件解耦,達到靈活化,服務于網絡切片技術。網絡切片技術實現按需組網,提供低至1-5ms端到端時延和高至10Gbps峰值速率,滿足網聯化不同場景的網絡需求,推進車用網絡建設及通信產品加速普及與應用。

          技術升級,MEC多接入邊緣計算提供網聯化增強服務

          MEC多接入邊緣計算為網聯化低時延業務提供技術支撐。智能網聯業務中有關駕駛安全類的業務主要特征是低時延、高可靠。在時延需求上,自動駕駛要求時延低至3ms。MEC技術在支持網聯通信的基礎上,還可以承載部分車聯網業務功能,實現數據融合和業務協同,降低時延,減少海量數據回傳造成的網絡負荷。

          MEC與車聯網融合實現多元化場景應用。網聯化應用場景復雜且多樣,例如交通岔路口信號燈控制參數優化、車輛擁堵場景的分析與識別、區域內高精度地圖的實時加載、自動駕駛車輛的調度、交通流合流場景、優先車輛通行等,需要大量的計算/存儲/傳輸資源或對交通要素進行組織協調,通過MEC與車聯網融合能夠有效實現場景應用需求。

image.png

           發展現狀:自動駕駛滲透率持續提升,L2+加速突破,相關組件放量

           1、發展現狀:兩條發展路徑并存

          主流自動駕駛技術路線可劃分為“漸進式”路線及“跨越性”路線:

           “漸進式”路線,參與者為傳統車廠及新勢力車廠。傳統車廠通常從基礎ADAS系統開始應用,對自動駕駛持有較為謹慎的態度,注重投入與回報的平衡,傾向于研發現階段可量產的ADAS產品。

          通過漸進式技術迭代過渡到高級別無人駕駛階段,發展路徑為L2-L3-L4或L2-L4。新勢力車廠以特斯拉、小鵬、蔚來等為代表,直接推出L2\L2+自動駕駛車輛,現階段主推自主泊車及導航領航功能,逐步提升自動駕駛水平。

          “跨越性”路線,參與者主要為互聯科技巨頭及自動駕駛公司,例如谷歌、百度、Cruise等,直接推出L4級別無人自動駕駛車輛,以Robotaxi落地應用鍛造核心競爭力。由于L4級別自動駕駛對技術以及道路環境要求高,目前僅限于特定區域應用。

image.png

           2、發展現狀:L3級別自動駕駛進展放緩

           大部分車廠自動駕駛升級路徑由L2-L3-L4-L5逐級遞增,2020年為L3級別自動駕駛元年。但由于L3級別自動駕駛量產尚需法規出臺,多數企業L3級別自動駕駛推進進展緩慢,推出L2+自動駕駛概念應用;

           部分車廠選擇跨過L3級別,直接進行L4級別技術研發。互聯網科技企業則多數直接進行L4級別自動駕駛研發,并推動部分L4級別技術降維應用至L2+級別自動駕駛車型當中。

image.png

          3、自動駕駛發展路徑:L2+級別自動駕駛加速優先落地

          L3級別作為自動駕駛的分水嶺,是實現向高級別自動駕駛突破的關鍵階段。但現階段受限于技術、成本、倫理道德、政策法規等因素,尤其是對安全事故責任認定法規不完全,L3級別自動駕駛量產存在一定阻礙。

          現階段將以L2+級別自動駕駛及ADAS系統滲透率持續提升為主,逐漸過渡到高等級無人駕駛。總體上,自動駕駛技術迭代將分階段逐步推進:

          1.短期(2020-2025),有條件自動駕駛L2+、L3級別產品持續放量,滲透率持續提升。ADAS系統作為實現自動駕駛的重要支撐技術,亦是自動駕駛發展的必經之路,將先行放量;同時,以Robotaxi、特定場景無人駕駛的L4級別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將降維應用至L2+級別自動駕駛當中,以自主泊車及導航領航功能為主,支持實現量產。

          2.中長期(2025-2035),高級別自動駕駛仍然是終極發展目標。隨著技術的突破、安全等級的提升及法規的完善,L4/L5級別自動駕駛長期將逐漸落地。

image.png

           L2+級自動駕駛、ADAS系統滲透率提升,感知層優先受益

          自動駕駛產業鏈分為感知-決策-執行三個層面,感知是基礎,決策是關鍵。感知層通過傳感系統,代替人的視覺和聽覺感知,采集并處理環境信息和車內信息,常用的傳感器包括攝像機、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決策層利用芯片+算法制定控制策略,通過具有人工智能特性的控制系統,根據駕駛員意圖、當前車速等狀態及外部情況,規劃駕駛指令、規劃行駛路徑;執行層根據反饋到底層模塊的信息,執行驅動、制動和轉向任務。

image.png

          高精度定位橫跨自動駕駛產業鏈感知層、決策層,需要融合蜂窩網、衛星、慣導、攝像頭及雷達數據滿足車輛的高精度定位需求性能需求。實現車輛高精度定位需要依靠以下關鍵技術:RTK差分系統、傳感器與高精度地圖匹配定位、蜂窩網定位及同步。

          以基于語義級的高精度地圖匹配定位流程作為示例,展示高精度定位的實現與多傳感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及高精度地圖的融合。

image.png

          短期內,L2+ADAS系統將持續放量,ADAS系統滲透率持續提升具有確定性,產業鏈感知層優先受益。據北京恒州博智汽車研究中心預測,中國ADAS系統市場規模有望在2023年達到1206億元,2020-2023年CAGR約為36.7%。

          同時,感知層傳感器作為ADAS系統核心 ,市場滲透率亦將逐步提升。另據智研咨詢,自動駕駛傳感器市場到2025年規模有望達到600億,2020-2025年CAGR約21%,市場滲透率約為80%。

image.png

          環境感知系統是自動駕駛系統獲取外部行駛道路環境數據并幫助系統實現定位的關鍵環節,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基礎。感知系統包括攝像頭和雷達兩類: 

          攝像頭,在獲取圖像數據后,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可以實現距離測量、目標識別等功能。

          雷達,利用發射波和反射波之間的時間差、相位差等信息,獲得目標物體的位置、移動速度等數據。

           從傳感器配置上來看,自動駕駛級別越高,所需求的傳感器數量越多。ADAS系統功能主要覆蓋L0-L2級別自動駕駛,對攝像頭、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具有需求;L3及以上自動駕駛進一步需求激光雷達。

image.png

           4.1 環境感知是自動駕駛基礎——攝像頭

          車載攝像頭是主流感知系統必備的傳感器,主要包括內視攝像頭、后視攝像頭、前置攝像頭、側視攝像頭、環視攝像頭等,可實現向前駕駛輔助、全景環視、駕駛員疲勞監控等多種功能。

image.png

          4.2 環境感知是自動駕駛基礎——攝像頭

          隨著ADAS系統滲透率提升,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據ICVTank及前瞻產業研究院,2025年全球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70億美元,2020-2025年CAGR約為15.7% ;中國市場規模約為230億元,2020-2025年CAGR約為32.2%。

           全球車載攝像頭市場主要由國外松下、法奧雷、富士通等國際巨頭占據,國產廠商市場份額較低。國內市場中,舜宇光學、歐菲光等國產廠商在車載攝像頭鏡頭方面取得突破,參與車載攝像頭產業鏈。

image.png

          4.3 環境感知是自動駕駛基礎——毫米波雷達

          毫米波雷達由于技術和市場成熟,價格相對合理,規模化應用于ADAS,隨著ADAS滲透率提升,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張。

          據艾瑞咨詢,中國車載毫米波雷達市場在2030年有望達到640億元,2020-2030年CAGR約為32%,且77GHz毫米波雷達搭載率逐漸提升。

          毫米波雷達關鍵技術被外商壟斷,集中程度高,全球毫米波雷達市場主要由博世、大陸、海拉等國際巨頭占據。中國高端汽車裝載的毫米波雷達主要依賴于國外進口。

          近年,國內廠商近年在毫米波雷達方面取得突破,24GHz可實現批量供貨,77GHz研發取得進展 ,存在國產替代趨勢,其中德賽西威、華域汽車、保隆科技可實現毫米波雷達量產。

image.png

           4.4 環境感知是自動駕駛基礎——超聲波雷達

          超聲波雷達利用超聲波測算距離的雷達傳感器裝置,通過發射、接收40kHz、48kHz或58kHz頻率的超聲波,根據時間測算出障礙物距離,當距離過近時觸發報警裝置發出警報聲以提醒司機。

          超聲波雷達主要包含UPA(安裝在前后保險杠上)及APA(安裝在汽車側面)兩類,一般汽車需要配備8個UPA及4個APA。

          據易車網 ,目前大部分車載超聲波雷達為UPA,配備車款有6508款,占總數8239款的78.99%,滲透率較高。具備APA車款僅有622款,僅占總數8239款的7.55%,隨著ADAS及自動駕駛滲透率提升,APA市場將逐漸打開。

           超聲波雷達市場主要供應商有博世、法雷奧、日本村田、日本尼賽拉、臺灣同致電子、深圳航盛電子、深圳豪恩等。

image.png

          4.5 環境感知是自動駕駛基礎——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使用發射器發射激光束,并通過接收器對遇障礙物后返回的激光束進行探測。車規級激光雷達線束包括1線、4線、8線、 16線、32線及64線,線束越高,反應速度、精確度越高,相應成本也更高昂。

          目前主要存在四類激光雷達,其中固態激光雷達是未來的應用趨勢:

image.png

          4.6 環境感知是自動駕駛基礎——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具有精度高、可靠度強、探測距離遠等優勢,能夠提供更精確的3D環境探測數據,對高級別自動駕駛不可或缺。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迭代及成本下降,激光雷達市場有望進一步打開。據國際知名調研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全球激光雷達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9年的8.44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22.73億美元,2019-2024年的CAGR約為21.9%。

          車載激光雷達市場供應商主要集中于國外,包括Velodyne、Quanegy以及IBEO等。目前市場競爭活躍,芯片巨頭英偉達、 Mobileye進入激光雷達市場,國內主要參與廠商有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北科天繪、鐳神智能、華為、大疆(覽沃)等。

          小鵬汽車已宣布在2021年推出的全新量產車型上使用激光雷達,供應商為大疆孵化的Livox覽沃科技。目前市場競爭格局尚未形成,未來能夠加速實現量產、降低激光雷達成本的企業,將具備競爭優勢。

image.png

          4.7 主流環境感知方案,毫米波vs激光雷達

          目前主流環境感知方案分為兩大陣營:(1)以特斯拉為代表,使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為主進行環境感知;(2)以谷歌Waymo為代表,使用激光雷達+攝像頭為主進行環境感知。兩大陣營仍將長期存在,值得關注的是長期使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作為感知方案的Mobileye,已與激光雷達廠商Luminar進行合作,并計劃自研激光雷達。

image.png

          4.8 安全為第一要務,多傳感器融合是趨勢

          多傳感器融合方案是趨勢,以保證自動駕駛安全及可靠性。不同傳感器具有不同的感知特性,能夠在各自適合的應用場景下實現特定功能,未來多傳感器融合將是實現車輛環境感知的主流方式。

          不同傳感器的測量數據通過信號處理、模式和圖像識別、人工智能和信息理論等技術進行融合,保障行駛途中的安全性及技術冗余,實現基于全面環境信息融合的自動駕駛。

image.png

          環境感知是自動駕駛基礎——高精度定位

          高精度定位能夠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車輛的空間坐標與當前場景下的相對位置坐標,以及位置相關信息,通常借助RTL、GNSS傳感器等融合實現。由于傳統傳感器存在魯棒性缺陷,采用高精度定位能夠進一步提升定位精準度。

          高精度定位市場規模約為千億級。據IMT-2020(5G)推進組預測,中國V2X用戶在2020年將超過4000萬,按照30%的需求實現高精度定位能力,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未來隨著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迭代,高精度定位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

          國內提供高精度定位技術廠商主要有華測導航、北斗星通、中海達等。高精度定位通常與高精度地圖結合使用。

image.png

          環境感知是自動駕駛基礎——高精度地圖

          高精度地圖對于自動駕駛不可或缺,是實現 L3/L3+級自動駕駛的必經之路,需要與高精度定位緊密相連。首先,高精地圖所需數據需要通過高精度定位框架進行采集,采用慣性遞推或航位推算獲取定位預測值。

          同時,以高精地圖為基礎,結合感知匹配實現高精度的自主導航定位,保證厘米級定位。二者相結合,車輛能夠提前了解當前位置可能的道路特征情況,提高傳感器的識別精度,降低對傳感器的性能要求。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升級,高精度地圖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有望在2021年迎來實質性商用階段。據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2025年國內高精地圖市場規模將達到80億元,2026年會出現快速增長,突破100億元。

image.png

          6.1 環境感知是自動駕駛基礎——高精度地圖

          高精度地圖行業具有較高的準入和技術壁壘,國產廠商具有明顯優勢。高精度地圖的開發需要測繪資質,必須滿足甲級電子導航地圖測繪資質要求。

          同時,高精度地圖測繪需要前期投入,成本高昂。除此之外,地圖行業涉及國家機密,存在政策門檻。目前市場主要參與者為國內圖商及互聯網公司,包括四維圖新、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

          特斯拉目前尚未采用高精度地圖,而是基于傳感器數據與計算平臺測算生成地圖數據及信息,但未來隨著中國高精度地圖市場日趨成熟,特斯拉也有可能采用高精度地圖方案。

image.png

          自動駕駛亟需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升級

          汽車電子電氣架構(E/E 架構)是指整車電子電氣系統的總布置方案,即將汽車里的各類傳感器、處理器、線束連接、電子電氣分配系統和軟硬件整合在一起,以實現整車的功能、運算、動力及能量的分配。

          自動駕駛系統由感知層、決策層和執行層構成,要求更高的算力和更多傳感器件,以實現汽車的感知、決策以及信息交互。

           E/E架構的升級是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關鍵,傳統汽車架構升級遵循分布式架構-域集中架構-跨域融合-中央計算平臺路徑。傳統汽車采用分布式的電子電氣架構具有計算能力不足、通訊帶寬不足、不便于軟硬件升級等缺陷,無法滿足現階段汽車發展的需求 。

          架構升級能夠有效提升系統算力;使汽車軟硬件解耦,OTA升級更加便利;有助于加快汽車開發流程,降低成本;減少線束總長度,減輕車重。

          E/E架構升級要求車載芯片、計算平臺、車載操作系統等升級作為支撐。

image.png

           7.1 E/E架構升級——域集中式,現階段主流發展形式

           域集中控制器架構,以幾個大單元為單位將其從屬功能整合在區域內,進行模塊化和集中化 ,最終實現系統模塊數量級的減少。

           域集中架構能夠將幾十個甚至上百個ECU控制單元,減少到3-5個“域”控制系統,即車身系統 、娛樂系統、底盤與安全系統、動力系統,和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等五個大“域”。

           不同“域 ”之間安全隔離的同時,也可以根據需求進行通信和互操作,變成了可共享的資源和算力,在其上層可以有一個統一的“操作軟件”。

image.png

           7.2 E/E架構升級——集中式架構“模范生”特斯拉

          特斯拉通過Model3率先推出“區域zone”概念,跨越式發展車載電腦和區域導向架構,車身包含CCM(中央計算機模塊)、BCMLH( 左車身控制模塊)、BCMRH(右車身控制模塊)三個模塊,其中中央計算機模塊整合了駕駛輔助系統和信息娛樂系統兩大域,左右車身控制系統則分別負責剩下的車身與便利系統、底盤與安全系統和部分動力系統功能。

          跨越式升級有助于特斯拉車型實現軟硬件解耦、算力集中化;簡化內部結構,制造自動化;整車OTA,提升服務附加值。

image.png

           決策控制是自動駕駛的核心——芯片

           車載AI芯片是實現自動駕駛決策控制環節的基礎,也是實現自動駕駛大規模落地的前提。自動駕駛需要芯片處理海量數據。

          據商業新知數據,2025年中國AI芯片市場規模將達91億美元,2030年有望達到177億美元,2020-2030年CAGR約為22.8%。

          自動駕駛汽車數據處理量巨大,對汽車芯片要求極高,隨著智能汽車E/E架構升級,域控制器/中央計算平臺廣泛使用,車載AI芯片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

          全球主要的自動駕駛芯片廠商為高通、Mobileye(英偉達收購)、英偉達、特斯拉,國內市場參與者為地平線、華為、黑芝麻。基于高性能、低功耗的要求,自動駕駛芯片至少需要5nm、7nm制程,目前高通芯片制程水平領先,各大廠商也在持續推出更高等級自動駕駛芯片計劃,芯片廠商格局未穩,國內廠商有望占據一席之地。

image.png

          8.1 決策控制是自動駕駛的核心——計算平臺

          車載計算平臺是由傳統ECU逐步向智能高速處理器轉變的新一代車載中央計算單元,包括芯片、模組、接口等硬件以及驅動程序 、操作系統、基礎應用程序等軟件,能夠保障智能網聯汽車感知、決策、規劃、控制的高速可靠運行。

          車載計算平臺方案包括基于GPU、FPGA、DSP、ASIC四種方式,現階段采用GPU架構、GPU+FPGA異構化、ASIC架構的車企并行存在,但綜合來看,車企更傾向于選擇ASIC專用型芯片,以自身更好的軟件算法同時滿足高性能和低功耗的要求。

           主流AI芯片廠商基于自研車載芯片,推出車載計算平臺,從主流參考指標功算比來看,目前特斯拉、黑芝麻、華為處于領先地位。

image.png

           8.2 決策控制是自動駕駛的核心——操作系統

           自動駕駛發展背景下,傳統車載操作系統將不斷升級以適應域集中、中央集中式E/E架構,自動駕駛車載操作系統升級方式主要有兩種:

           車企在底層操作系統基礎上獨立研發車載車企在底層操作系統基礎上獨立研發車載 OS 或基于 ROM 定制開發;

           與互聯網公司建立合作或合資,直接搭載戰略伙伴的操作系統或超級與互聯網公司建立合作或合資,直接搭載戰略伙伴的操作系統或超級 APP。

           車載操作系統是未來汽車構建完整生態體系的核心環節,且在安全性、穩定性方面具有較高要求,能夠基于底層操作系統自建駕駛平臺的車企,例如特斯拉、蔚來、小鵬等,具備更強競爭優勢。互聯網、ICT廠商基于強大的應用生態優勢,有望在與傳統車廠合作當中受益。

image.png

          網聯化:自動駕駛必經之路,網聯基礎設備先行部署

          按照車聯網為車輛提供交互信息、參與協同控制的程度,參照車輛智能化分級,網聯化可分為以下三個等級,目前處于“網聯協同感知”發展階段:

image.png

           車聯網核心應用環節,網聯基礎設備率先放量

           車聯網產業發展需要汽車、交通、通信、IT與互聯網產業跨行業協同推進,由于技術、法規、政策、商業模式等問題尚待解決,目前無法大規模進行推廣。

           短期內,需要政策推動,加速車載終端OBU滲透率,提升路側設備RSU及云控平臺覆蓋率,相關通信芯片、模組、車載終端、路側設備、云控平臺廠商優先受益;中長期,隨著車聯網技術的不斷演進及成熟,網聯覆蓋區域擴大,產業鏈各環節將大規模受益,價值鏈向運營和應用轉移。

image.png

          9.1 網聯基礎設備——C-V2X車載通信模組

          通信模組屬于底層硬件環節,具有不可替代性,和車聯網保持一一對應的關系。車載通信模組是汽車感知層和網絡層連接的關鍵環節,所有車聯網感知層終端產生的數據都需要通過無線通信模塊匯聚至網絡層,進而通過云端管理平臺對汽車進行遠程管控。

          車聯網發展推動車規級模組需求旺盛,LTE-V2X模組搭載率優先提升,5G-V2X模組迎來長期發展機遇。目前基于LTE-V2X通信技術的設備具備量產基礎,相關通信模組率先放量,支持車載終端及路側設備部署。

          5G-V2X通信技術標準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及測試驗證,通信模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5G技術的進一步發展,5G車載通信模組市場有望大規模爆發。

          據智研咨詢預測,全球車聯網通信模組數量在2023年將達到15億塊,中國市場車聯網通信模組數量將達到2.8百萬塊。按照800元 /塊均價進行車聯網模組市場規模測算,2023年中國車規級模組市場規模將達到22.40億。

image.png

          現有車載模組由主流通信模組廠商提供,競爭格局可參考現有模組廠商競爭情況。在全球蜂窩通信模塊市場,主要模塊供應商包括Sierra、Gemalto、U-Blox、移遠通信、芯訊通、廣和通等。

          據Counter point,2020年Q2,全球蜂窩通信模組出貨量第一名為移遠通信,占比高達33.9%。總體上,中國模組廠商發展迅猛,對海外模組廠商形成趕超趨勢。

          目前主要國內廠商移遠通信、高新興、廣和通等均已推出基于高通芯片的車規級通信模塊,向車聯網領域發力。此外,華為、大唐也基于自研芯片推出車聯網通信模組。

image.png

          9.2 網聯基礎設備——C-V2X車載單元OBU

          車載單元OBU是車輛的中央通信單元,是車聯網時代汽車與外界實現V2X通信的關鍵設備之一,與路側設備RSU相聯,進行數據的讀取、接收、發送等,車載設備單元通常包括以下子系統:無線電通信子系統、定位系統、車載設備處理單元、天線等。

          車聯網發展推動C-V2X車載單元配置率提升,前期優先示范區內新車前裝、鼓勵舊車后裝,中后期新車前裝C-V2X車載單元逐步放量。

          短期由政府推動優先在示范區內新車搭載前裝設備,并鼓勵后裝車輛參與測試驗證;中長期,OBU滲透率由整車廠前裝驅動 ,推動中高端車型商用到全面搭載。

          經保守測算,車載單元OBU市場規模在2025年有望達到365億元,2020-2025年間市場總規模約為1028億元。

          根據《C-V2X產業化路徑和時間表研究白皮書》,2020年開始在新車前裝車載終端,2025達到50%滲透率,以滲透率穩步提升進行前裝數量測算。同時,存量車市場,舊車也將逐步搭載后裝設備,保守估計2025年存量車市場后裝設備搭載率為5%。

          關鍵假設:車載OBU單價1000元,新增汽車銷量增速4%(增速來自中汽協預測),汽車保有量增速11%(前五年CAGR計算得出)

          關鍵數據:2020、2021、2025年新增汽車銷量來自中汽協預測,2019年汽車保有量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2020年來自公安部預測。

image.png

           9.3 網聯基礎設備——C-V2X路側單元RSU

           路側單元(RSU)是部署在路側的通信網關,具有多種形態(有線、無線),匯集路側交通設施和道路交通參與者信息,上傳至V2X平臺,并將消息廣播給道路交通參與者,是車聯網業務不可缺少的錨點。

          車聯網發展推動C-V2X路側單元覆蓋率提升,主要由政府推動進行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短期內主要由政府聯合產業各方率先在示范區及高速公路進行智慧道路升級,小規模鋪設路側設備,待基建及技術成熟,進行規模化部署。

          經保守測算,路側單元RSU市場規模在2025年有望達到525.4億元,2020-2025年間市場總規模約為1515.5億元。

          根據《C-V2X產業化路徑和時間表研究白皮書》,2021年前主要在示范區、先導區、特定園區部署路側設施,2022-2025在典型城市、高速公路逐步擴大覆蓋范圍,推斷近年RSU部署主要在高速公路及城市叉路口,預估2025年高速公路RSU滲透率達到70%,城市路口RSU滲透率達到40%。

          關鍵假設:RSU平均單價5萬元,RSU覆蓋半徑500m(相較杭紹甬高速項目覆蓋半徑為200m保守預測),高速公路里程增速4%(近5年CAGR),城市道路里程增速6%(近5年CAGR)。

           關鍵數據:高速公路里程、城市道路里程數來自國家統計局,城市路口數量測算標準參考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發布的《 中國重點城市道路網結構畫像報告》,城市道路平均327m即有一個城市叉路口。

image.png

          智慧交通+新基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正當時

          智能網聯汽車是智慧交通落地應用的突破口,助力智慧交通系統建設。智慧交通是指在智能交通的基礎上運用物聯網、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移動互聯網等技術進一步提升交通系統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確保通暢的公眾出行。

          交通強國戰略之下,智慧交通行業發展持續看好。智能網聯汽車作為智慧交通建設的突破口和發力點,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同時將有效促進智慧交通系統落地。

image.png

          智能網聯汽車融合新基建建設重要方向。新基建以新發展為理念,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橫跨新能源、物聯網、基站建設等多個領域,契合新基建建設重要方向,產業發展基礎支撐強勁。

image.png


          1、德賽西威:汽車電子領軍企業

          公司是國內汽車電子領軍者,已連續多年布局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以及車聯網領域,持續投入新技術及新產品研發 ,具備優質的產品結構與客戶群體。公司智能座艙及智能駕駛新產品在多家核心客戶眾多車型中配套供貨,包括比亞迪、奇瑞 、長城、廣汽等。

          公司L3級別自動駕駛域控制器產品IPU03正式量產,配套供貨小鵬P7。隨著自動駕駛技術迭代,ADAS系統及智能網聯車滲透率持續提升,公司各項主營業務將明顯受益,增長空間廣闊。

          2、 華測導航: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核心公司

          司聚焦于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相關核心技術研發,具備多年行業經驗及技術積累。北斗三號完成全球組網,衛星導航下游應用市場加速擴張;北斗與5G、物聯網、車聯網等領域深度融合,推動高精度定位產業進一步發展,公司作為產業領先企業之一,有望明顯受益。

          公司發布定增預案,擬募集不超過8億元資金,用于北斗高精度基礎器件及終端裝備產能建設項目、智能時空信息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產能建設項目達成后,公司產能提升將助力市場份額提升。同時,公司自研高精度定位芯片“璇璣”已實現投片并成功量產,未來有望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

          3、四維圖新:高精度地圖領軍企業

          公司深耕導航地圖十余年,技術優勢明顯,通過打造“智能汽車大腦”戰略,進一步聚焦于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定位、云服務平臺、車規級芯片等核心業務,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夯實領先優勢,穩固行業領導者地位。

          智能網聯汽車在政策、技術及產業鏈驅動下,迎來萬億級成長空間,行業增長確定。公司與上汽、寶馬、騰訊、滴滴等整車廠及互聯網科技巨頭合作 ,拓展生態渠道,未來業務有望保持高增長。

          4、移遠通信:物聯網模組龍頭

           司專業從事物聯網無線通信模組及解決方案的設計、生產、研發與銷售服務,是全球第一大蜂窩物聯網模組供應商。公司采取全球渠道布局,國內外認證較齊全,營銷體系完善。公司依托規模生產獲得低成本優勢,推出高性價比產品,有利提升市場份額。隨著物聯網技術逐步成熟,各類物聯網鏈接需求持續拓展,公司作為通信模組龍頭將率先受益。在車聯網領域,公司可基于高通芯片提供C-V2X通信模組,伴隨智能網聯滲透率提升,公司車規級模組將明顯受益。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

版權所有? 四川中衛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備14007264號-3    技術支持: 竹子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