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第五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將在成都舉行。圍繞“公園城市邁向碳中和”主題,全球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大咖”匯聚蓉城,共商公園城市建設,共話綠色低碳發展。
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和國家批準的低碳試點城市之一,近年來,成都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牽引,在布局低碳產業、開展降碳行動等方面先行先試,創新探索,取得突出成效: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能源利用更加高效、城市環境更加宜居,人均碳排放指標低于北上廣深等全國十大城市中多個城市,榮獲首批“全球綠色低碳領域先鋒城市藍天獎”……
綠色低碳,正逐步成為成都這座公園城市最鮮明的特質和優勢。
邁向碳中和
成都推動綠色制造
9月,成都。
在第十八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來臨之際,雙流區、金堂縣等8個區(市)縣與中興通訊、寧德時代等企業集中簽約,簽約項目涉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碳中和、軌道交通等先進制造業領域,涵蓋產品研發、智能制造等環節,協議總投資445億元。
這批重大項目落戶后,將推動產業鏈、要素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規模能級、完善產業鏈條,推動成都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而此次簽約也是成都以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為主攻方向,推動制造業高端智能、綠色低碳發展的縮影。
近年來,成都瞄準重點產業細分領域,不斷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升級:電子信息產業成為首個萬億級產業集群,軌道交通、生物醫藥成為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今年上半年,全市五大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1%,其中,電子信息產業、裝備制造產業、醫藥健康產業分別增長24.3%、13.6%、10.1%,先進制造業整體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以“減法”淘汰落后產能,以“加法”壯大綠色產業,成都久久為功。“十三五”期間,淘汰落后產能超過300戶,推進“散亂污”工業企業動態清零,累計注冊新經濟企業超過45.8萬戶,推動以龍泉驛、郫都為核心的氫能全產業鏈發展,“目前,我市節能環保規上企業主營收入已突破1000億元。”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成都深知,要建立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離不開清潔高效的低碳能源體系。為此,成都多年來強力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攻堅,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強化能源總量和強度“雙控”。
截至目前,成都已基本實現燃煤鍋爐全域“清零”,推動萬象城二期等多個天然氣綜合能源項目落地;建成充電樁2.8萬余個、充電站701座;出臺促進氫能產業發展意見,建成加氫站2座,累計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370輛,成都也成為全國第三個擁有百臺以上規模燃料電池公交車示范運營的城市。
數據顯示,2020年,成都清潔能源占比已提升至62.6%,優于全國38.3個百分點。
邁向碳中和
成都打造綠色生活
清晨,綠道。
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家住青羊區的“蓉漂”高雪梅已習慣用晨跑開啟一天的生活。早飯后,她騎上一輛共享單車,大約25分鐘后抵達自己工作的單位。
“在我看來,跑步、騎行,既健康又綠色低碳,是一種非常時尚的生活方式,而成都遍布全市的綠道及相關設施為我們這樣的年輕人提供了踐行低碳生活的絕佳條件。”
事實上,像高雪梅一樣愛上綠色低碳生活的成都市民越來越多,簡約時尚的低碳生活方式在蓉城日益普及。
數據顯示,隨著成都大力推廣低碳出行和智慧停車,成都共享單車日均騎行次數已超過185萬人次,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萬噸;“蓉e行”平臺累計申報私家車自愿停駛36.8萬天,智慧停車信息平臺整合停車場2500個、共享車位超50萬個。
此外,隨著成都出臺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逐步超過90%,并在全國率先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與此同時,政府綠色采購比例已達到95%,全國首個環保類聯合性志愿者社會組織在成都成立并開展環保志愿服務活動萬余場。
鼓勵市民擁抱低碳生活,離不開城市提供的便捷基礎設施。堅持減碳與便民同向而行,成都深入推進城市差異化協同發展,以TOD示范項目引領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公共服務體系重構,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大力推進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持續提升綠色出行比例,截至2020年底,全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558公里,位居全國第四;中心城區運行常規公交線路1199條,建成區內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100%。
當前,以“軌道交通為主體、常規公交為基礎、慢行交通為補充”的綠色交通體系在成都基本形成,全市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從2016年的45%提升至2020年的57%。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全面落實綠色建筑標準,開展國家A級裝配式建筑試點示范,實施淺層地溫能示范建設項目17個,入選國家綠色建筑發展最佳城市十強。
邁向碳中和
成都堅持綠色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邁向碳中和,成都堅持低碳技術創新。
聚焦綠色低碳科技前沿,充分發揮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等戰略性、前沿性創新資源,以及四川大學、石油大學、東方電氣、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等校企科研力量,成都強化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在新能源、儲能、節能、資源循環利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核心技術領域形成了豐富的科技成果,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有軌電車、“人造太陽”裝置等技術國際領先。
立足公園城市生態本底與自然稟賦,成都推進全域增綠,持續完善生態區、綠道、公園、小游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加快實施天府綠道、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川西林盤保護修復等重大生態工程,強化城市生態系統固碳功能,累計建成各級綠道4895公里,沿繞城公路兩側500米打造的環城生態成鏈成勢,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森林面積達到112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0.2%,森林蓄積量3677萬立方米,年固碳量超過200萬噸,生態系統碳匯水平不斷提升。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堅持城市的低碳綠色發展,也需要多維協同的制度體系。
工作中,成都將碳排放強度控制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區(市)縣的年度目標績效考核體系和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深化以試點方案為統領、年度計劃為支撐的落實機制,單位GDP碳排放“十三五”累計降低20.96%,超額完成約束目標。
創新低碳發展新機制,成都首創提出以“碳惠天府”為品牌,以“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為路徑的碳普惠機制,綠色公益平臺于今年5月13日正式上線;指導5家重點發電企業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擴圍開展重點企業碳核查;組建出口產品低碳標準與認證聯盟,以優勢產業為重點率先開展出口產品低碳認證,39家企業累計獲得52張低碳產品或碳足跡認證證書。
提升低碳發展基礎能力,成都系統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培訓,統籌推進市、區兩級溫室氣體清單和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編制,連續三年發布城市級綠色低碳藍皮書,統籌綠色生產、生活、生態三大領域創建綠色低碳示范單位。
持續拓展低碳領域國際合作,成都加入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宜可城地方可持續發展協會,作為國內唯一政府部門代表加入“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宣傳推廣綠色低碳發展成都經驗。
當前,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共同的愿景和使命,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全球新的政治認同和價值取向,邁向碳中和,持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成都始終在路上。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