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最新統計,中科院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研制團隊中,80后和90后分別占60%和23%,“北斗人”的“年輕紀錄”又一次被刷新。“北斗三號”下半年起將陸續發射。年輕人的創新能量就是這么大!
小年輕的大事業
人力資源部門一次請研制團隊統計工作量,如果按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團隊每個成員一年的工作達到400多天!入職4年的導航長管副主任沈葉鋒還記得,加入北斗導航衛星研制團隊的第一天就進入了加班狀態,第二天是半夜12時回的家。
“最近是衛星空間環境測試的關鍵期,晚上八九點鐘下班很普通。”北斗導航衛星地面試驗驗證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徐凱認真地說了一句“金句”:“雙休日沒事才休息,一般沒有‘沒事’。”負責科研任務計劃管理的毋冬梅告訴記者,由于研制任務重、進度緊、難度大,他們的計劃表上是真的沒有考慮雙休日。
這支團隊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北方分部。他們家在北京,但長期工作在上海。曾經的姿軌控主任設計師、如今的導航衛星副總設計師熊淑杰,產后4個月便返回了工作崗位,每到夜晚,對孩子的牽掛和思念、對家人的愧疚與虧欠感就會涌上心頭,她曾經不止一次想過放棄,但每每遇到技術瓶頸,每每看到同事奮力拼搏的背影,所有的思念和牽掛都化作了動力。曾經的項目辦計劃主管、如今的項目辦副主任李磊霞,為了能讓第一發北斗導航組網衛星按時發射,高度優化和細化計劃流程,連續一個月不曾見過孩子一面,所有的不放心只能統統藏在心底。
不舍與激動的淚
僅3年零3個月就完成了首發星的方案、初樣、正樣。2015年3月30日21時52分,團隊研制的第一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成功那一刻,很多人都哭了——1251個日夜相伴的它,從此就將在茫茫宇宙中寂寞飛行,多么的不舍啊!沈苑曾含著淚水寫下一段話:“目送愛星腳踏巨浪,奔向浩渺宇宙;祈愿不日圓滿成功,服務國際民生。”
被喻為“空間高速互聯網”的星間鏈路,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一大亮點,賦予衛星不經過地面基站便可實現衛星與衛星之間通信的本領。比“百步穿楊”和“海底撈針”還難的技術突破,讓很多人喜極而泣,而專事這一領域研發的石碧舟在那一刻忍住了眼淚,“但是一直到現在,每次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收到星地信號,我的心里還是頗有幾分激動的。”
航天人的新風采
“在任務相對不那么緊張的時候,我們還是會輪流休息的。”年輕的“北斗人”也希望人們不要一提到航天人,就是收入低、加班多的刻板印象。“和外企的同學比,我們的確賺不了那么多。但是,每個人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并不一樣,而衛星發射成功那一瞬間的榮譽感又是多少人可以享受到的呢?”沈葉鋒如是說。
按學科“功能鏈”來管理整個衛星系統,每一個工種的管理制度不超過10條,從設計到發射的每一天都提前做好精細的時間管理計劃,提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創新……年輕的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是個有些不太一樣的航天研發機構。“我們更像是介于傳統航天院所與現代創新企業之間,既嚴控質量,又大膽創新。”沈葉鋒的切身感受是,在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研制團隊里,沒有條條框框,有的是有效流程。“我們的心愿是,能兼顧報效祖國與回饋家庭。”年輕的“北斗人”說。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