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場,三軍列陣。剛下演兵場的戰旗、戰士、戰鷹、戰車,接受最高統帥檢閱,米秒不差。
南海,驚濤駭浪。世代漂泊在這里求媽祖、討生活的漁民,如今無論到哪塊海域、哪個島礁,都在祖國俯瞰之中。
汶川,山崩地裂。震中映秀20多小時音訊全無,突破死亡線趕到的部隊,第一時間發出100余字短報文,字字千金。
街頭,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隨時能精準找到最近位置的旅館、小吃店、共享單車,“出門一時難”成為過去。
這些,都因緣翱翔星空的中國北斗。
2014年,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提出北斗系統落地阿拉伯項目的倡議。
2015年,我國與俄羅斯簽署北斗和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共用兼容性聲明。
2016年,我國與阿盟國家舉辦第一屆北斗合作論壇。
2017年,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后,北斗三號全球導航系統組網發射又點火啟動。
北斗,已成為當代中國展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復移小凳扶窗立,教識中天北斗星?!弊怨乓詠?,北斗就是中華民族的指路明燈。
將我國自主建造的衛星導航系統命名為“北斗”,飽含著近代以來中國歷經劫難的清醒、走向復興的企盼:中國命運必須自己掌控,中國重器必須自己打造,中國建設必須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1990年海灣戰爭中,裝載GPS的精確打擊武器首次大規模使用,作戰效能令全球震驚。戰火尚未遠去,思想烽火已燃。衛星導航系統之于一個國家,究竟意味著什么?
如果說導彈是槍,原子彈是子彈,那衛星導航就是精確瞄準具。早在上世紀70年代,從事“兩彈一星”的先驅們,就啟動過“燈塔一號”工程進行探索。終因經濟和技術方面難以支撐,被迫下馬。
1994年,在國家經濟實力、技術基礎仍然非常薄弱的情況下,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毅然決策啟動北斗一號工程,進行試驗探索。
彼時,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各發射了20多顆衛星,已完成了全球組網。而我國正面對1989年以來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的最嚴密技術封鎖。
彼時,最適合衛星導航的黃金頻段美俄已全部占用。我國與同時希望建設衛星導航系統的歐盟,推動國際電聯從航空導航頻段中,最大限度地擠出一小段頻率,提供衛星導航共同使用。
這一小段頻率,只有黃金頻段的四分之一,卻是建設一個全球導航系統最基本的頻率需求,且各國均可平等申請。2000年4月17日,北斗和伽利略系統同時成功申報。按照國際電聯規則,必須在7年有效期內成功發射導航衛星。
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尋求合作,共用資源;二是獨立發展,搶占主動。
北斗人一方面立足獨立自主建設,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但對中國這樣的大國,在關系國家重大競爭力的合作中,自身沒有過硬實力和核心技術,往往難有對等交流,處處面臨不平等壁壘。我們與歐盟的多輪頻譜合作談判,進展緩慢。
2005年,歐盟發射了首顆伽利略導航衛星。此時,距離我們申請使用的頻段有效期只剩不到3年時間,而我們的首顆北斗導航衛星還在研制之中。
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再次凸顯!在全社會相關行業、領域、單位、人員的通力協作下,北斗人背水一戰,倒排工期,一周“5+2”、每天“白+黑”,硬是將原定2007年底發射的首顆衛星,調整到2007年2月底,提前完成全部研制工作。
2007年4月初,首顆北斗導航衛星終于如期立在發射塔架上。
各項測試進展非常順利,但在發射前的最后檢測中,衛星上應答機卻出現了小異常。盡管這不是個大問題,發生故障的概率也不高,卻有可能影響信號的正常傳回。
這是絕不能允許的!即便只有萬分之一的故障,也必須徹底歸零。
北斗人重新打開已矗立在塔架上的星箭組合體,拆出應答機。3天72小時的不眠不休,應答機隱患成功排除。
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這顆肩負著重要使命的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2天后的16日20時許,北京終于清晰接收到來自這顆衛星的信號。
這一刻,距離國際電聯規定的頻率申請失效最后期限不到4個小時。
中國北斗一飛沖天、成功“分娩”,趕上了建設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后一班車!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