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加好友
在線咨詢
微信微信掃一掃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加好友
12月5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航天國際化發展論壇上,中國官方介紹如何面向2025年建設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
中國國家航天局國家合作司副司長余琦說,根據2015年10月發布《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將建成遙感衛星、通信衛星 、導航衛星三大系統及其他附屬產品和服務,最終構建達到國際化先進水平的空間基礎設施。
“建設分為三個階段,目前第一階段已基本完成。”余琦說,這一時期整合統籌現有的衛星資源、地面資源,推廣應用示范,基本形成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框架,建立業務衛星發展模式和服務機制,制定國家數據政策。
在第一階段,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空間系統進展為:25顆遙感衛星,10顆通信衛星,20顆導航衛星。
第二階段的目標是基本建成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體系,提供連續、穩定的業務服務,數據共享服務機制基本完善,標準規范體系基本配套,商業化發展模式基本形成,具備國際服務的能力。屆時空間系統規模將為40顆遙感衛星、20顆通信衛星、35顆導航衛星。
第三階段的目標是建成技術先進、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的發展,“衛星數量變化與第二階段不會太大, 分別是40顆遙感衛星、25顆通信衛星和35顆導航衛星。”余琦說。
官方預計,建設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將新增88顆衛星,分別是20顆科研衛星和68顆業務衛星。
其中,由7個星座和三類專題衛星組成的遙感衛星系統,將按照“一星多用、多星組網、多網協同”的發展思路,分為陸地觀測、海洋觀測和大氣觀測三大系列,形成衛星遙感數據的全球接收和全球服務能力。目前已完成3顆科研衛星和15顆業務衛星的立項工作,3顆科研衛星分別是“波段差分干涉SAR衛星” 、“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和“大氣環境專用監測衛星”。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