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鳴謝 |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
作者 | 劉雨菲 賀鵬梓 李剛
新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可以預見,中華民族的全面偉大復興將會是21世紀全人類最為恢宏的一幕。而這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重新崛起,也是中國獻給世界的一份禮物。到那時,中國在科學、藝術、文化、工程技術乃至社會發展上所得的諸多重大成就,必將大大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同時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探索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是中華民族新的歷史時期必須肩負的責任和擔當。
要實現這一切,必須首先依靠科學。科學是文明進步的基礎和首要推動力,也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驅和基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有著深刻體現。
此言非虛,作為當前唯一長期在軌運行的載人空間實驗室,國際空間站已經證明了自己對科學的價值。它運行至今,在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地球和宇宙科學、人類健康、物理學等領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進展,不但拓展了人類的視野和知識,也推動了航天技術本身的發展,為更深遠宇宙的探索奠定了基礎。
這正是因為空間實驗室可以把人類的感官和智能擴展到宇宙,嘗試各種在地球表面難以實現的科學方法和科研活動組織形式,發現不曾知曉甚至不曾想象的客觀事實。在這里,科學家們可以直接探索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乃至探索人類自身。各個學科可以直接在宇宙中尋找新的發展和突破。我們可以想象,物理學、天文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都將具有全新的手段來探索未知的領域。
而空間實驗室所產生的科學技術成果,也必將有效提高人類的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運行模式的優化。從根本上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和質量,最終服務于人民群眾。為了實現和維持空間實驗室運行所需要的技術轉移應用到民生領域,給人們提供更加安全、方便而高效的生活方式。在國際空間站的十大科學成就當中,有五項具有直接的醫學價值。推廣應用之后,將為人類健康做出顯著貢獻。而這些研究成果的獲得,與空間站及其提供的空間環境是分不開的。
科學的意義不僅在于發現和積累知識,更在于為人類的現實和未來服務。今天,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同樣也使全人類面臨著深刻的社會和經濟問題,任何人、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我們的視角隨著空間實驗室一起,用第一宇宙速度環繞地球飛行的時候,會對“命運共同體”這個理念產生強烈的共鳴和深刻的認同。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歷史上,歷盡坎坷,無數次壯麗而艱苦的征程構成了我們的史詩。今天,征服宇宙和星空,為全人類謀得福祉,推動人類文明進程,將是又一段漫長的征程。
飛在太空里的國家空間實驗室,就是新的起點。
本文系《衛星與網絡》原創,轉載及引用部分觀點至微信公眾號或其它新媒體平臺、及網站,請在文首注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持有態度的媒體!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