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能網聯汽車國內外發展動態
現在我們的汽車技術正處于基于新一代的移動通信技術的變革時期,不僅有可能引起產業的革命,甚至會給社會帶來重大的影響,形成新的交通社會。
智能汽車的發展有兩條路線,第一條以汽車公司,以機電一體化為主,在車上裝很多傳感器,讓汽車的自動化程度更高。另一條是移動互聯的技術,通過網聯之后,將來甚至實現通過云端直接控制車輛,而不需要車上有很多智能化裝置。這兩條路線目前都在發展,但是現在大家也有一個共識,兩者結合可能會更好,而這個結合就被稱為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確確實實是在我們這個領域里發展的結果,由于網聯式汽車和自動駕駛的汽車,靠兩者單獨發展實現最理想的汽車行駛狀態有約束、有難度,不如將兩者結合。
移動互聯下倒逼車聯網中國制造的名詞到底是什么?是V2X,國外過去講V2X車車通行、車路通行、車和云端連接以后才是車聯網。從汽車產業化來看智能網聯的生態,車輛受感知決策控制,網聯就有通信、連接、地圖、服務,有大數據后還要包括商業模式、交通運行模式和服務,當然我們的車不是簡單的商品,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商品,從某種意義上說,車跟手機不一樣,玩手機不會出現問題,雖然偶爾也爆炸等等,但車是可能傷人的,所以車有社會屬性,智能網聯汽車這樣的生態環境下,更加強調社會環境的變化。
再來看產業化的背景,其中的分類是對的,但內容未必全對,這時候要從車的上游看硬件、軟件,包括解決方案,再看制造,當然這只是制造本身的環節,將來還有銷售、使用等等。如果把這樣的生態車做出來,跟傳統的汽車就不一樣了,可能各個環節的價值鏈都是不一樣的,過去我們可能是在圖中左邊這兩個,但現在服務和提供的垂直業務有很多應用形態,圖中的中間兩個是通信運營在其他平臺的服務,在智能網聯情況下面,汽車會發生大的變革,包括價值鏈。
圖1 美日歐發展情況比較
在定義完后我們再看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功能,功能應該還是要回歸車本身的社會屬性,安全系統的功能、交通的功能、交通的基本屬性:安全、節能、環保,包括產業帶動。另一個就是大家有共識的,談智能汽車與車輛現還在于減輕負擔、娛樂,包括車輛共享、便捷出行,包括新的商業模式。這樣的情況下,在國際上的發展動態上,美國有對其分級,此新的動態都是基于智能交通系統,其新的發展戰略里面更加強調連接和自動,將兩者同時納入考慮,美國政府也在今年9月份一下子兩個法律文件,都是要促進這樣的技術發展。
美國還有一個特點,政府有這樣的法律保障,也知道未來不僅僅是制造的問題,而是跟出行結合在一起,跟服務公司包括科技公司將來的合作都需要相關的支撐。日本的自動駕駛也是從智能交通這個角度出發,在推動這樣的自動駕駛里面有一個非常好的政府來搭建平臺,在自動駕駛發展技術、產業生態、社會生態里面所需要政府做的,一個是相關的技術,另一個是相關的法律法規,日本啟動了一個國家的叫做戰略創新項目里面有一個跟自動駕駛相關的項目,這里提出了了一個分類,政府做什么,企業做什么。另外歐洲有時間圖,有自動化的程度,大家可以在期間看到的未來可能出現的產品。
通過了解國際上的發展,我們認為自動駕駛市場目標與時間節點基本相同,2025年左右是一個時間點。另外體現出需要政府的推動,企業的主導以及包括標準法規的先行。
圖2 智能網聯汽車分級
中國去年汽車協會公布了工信部支持的中國智能汽車的分級,參照美國分為五級,有輔助駕駛、半自動等到完全自動,中國雖然做分類式按照國際上分五級,但是我們的典型場景是中國自己定義的,即國外汽車公司說三級、四級可能在中國用不了,因為國外的交通環境行為、駕駛員行為特性不一樣,所以我們認為分級需要考慮本地的情況,本地的交通情況。
中國也將網聯進行了分級,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未來的發展自動和網聯結合,都在談新技術,即移動互聯技術。第一級現在大家有共識的,是信息交互,對時間、可靠性沒有把握。第二級近距離的信息交互達到連接以后知道相互之間的位置,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包括預警、節能。第三級,網聯最理想的級別,就像我們談的自動化最高級一樣,我們分級的時候要感知完以后,能夠協同決策,大家都知道最近5G,將來可能有6G、7G,實現這樣一種連接以后我們的決策可能不僅僅是在車這一端,有可能在云端,總之除了車本身以外,可能外部會有一個通過信息交互與協同決策,如果有這個就能解決掉現在自動駕駛的很多問題,所以未來網聯也是要分這樣的級別。
自動駕駛、產品應該分為四類,我認為國外成熟的領域在中國面臨著本地化的問題?;谶B接式的輔助駕駛是中國的機會,通過連接決策相結合,去提升智能化是最有可能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分類后國內在路線圖里,對產業的發展目標分成2020-2025-2030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起步階段,對起步階段從頂層設計、標準體系和能力以及市場應用和社會效應方面做了梳理。中國的最終成熟期為2030。國際上大概是2025,中國稍微晚5年到2030,是成熟期,到2030以后我們相信能夠建設一個比較完善的,基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與智能交通體系,能夠真正意義上形成一個非常好的零傷亡、零擁堵的理想智能交通體系。
另一方面,我們政府部門在中國有很多支持,包括工信部、科技部,從車路協同、到車聯網、“863計劃”等。在推行期間,交通部也發出了相關的規定,包括促進產業發展的相關規范與通信標準。現在國內外整車與高校、科研院所也在進行探索,包括一汽、上汽與長安的發展,在商用車上面,包括上海、北京及重慶的示范區等。此外,通信行業ICT在中國極其活躍,包括互聯網行業,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比如阿里巴巴的結合等等,此外我們ICT華為包括做4G、5G的通信設備應用。行業的聯盟組織也在成立。
中國也在探索,比如剛剛提到的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將這三化融合重構汽車也正在探索中?,F在國外提出智能電動汽車,而國內在10年前科技部的項目支持下已經有人提出這個概念,包括國際上提的智能電動汽車也只是電動車和智能車兩個詞簡單的疊加,我們10年前在科技部提出的新概念,是利用智能汽車的感知系統來重構,不僅把智能汽車感知系統用在做防撞、自動駕駛,也把智能汽車的感知系統用來做電動車的管理,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軟件定義汽車,這兩個硬件是一樣的,但是實現了軟件重構,這樣的功能遠遠超過現有的功能。
這是10年前在科技部項目的支持下做的智能網聯汽車,當時在混合動力車上做重構,在混合動力車上利用ACC的雷達做管理。
2.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問題
在智能汽車發展的問題上,有這樣的時間表,大家現在比較有爭議的是有條件的自動駕駛或者人機共駕,很多公司直接跳過自動駕駛或人機共駕嘗試做無人駕駛,我個人的觀點是,無論如何在這樣的人機共駕技術上面是一定要有突破的,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術里面很重要的一點叫混合智能,混合智能典型的一種就是汽車里面的人機共駕。
這其中有很多要點,一是在講人和車什么時候切換的問題,另外我們更認為是人和機器同樣支撐,在控制汽車過程當中怎么做到協同。剛才有提到,在這樣的路徑里,過去汽車公司傾向于一級一級往上走,互聯網公司更傾向于一步到位,我想不管這兩個路徑如何,他們有很多基礎技術需要突破,哪怕現在不以L3和有條件自動駕駛作為產品,但是必須突破這樣的技術,這是涉及到未來的關鍵。哪怕人坐在車上不開,但是人的感受和駕駛感受,也涉及到人機共駕。有的汽車公司沒有能力去做網聯,所以就做智車,但是從技術的走向上這兩者的結合是最理想的。
3.人工智能與自動駕駛
人工智能是今天我們的另外一個主題,在汽車里人工智能也是一個熱點,先不管變化,我們認為自動駕駛里面必須需要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真正意義上完全替代人,像人一樣感知,像人一樣決策是需要有人工智能技術?,F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出現,著力點也是智能汽車。所以現在大家都在討論新一代的人工智能,科技部也剛公布了幾大平臺,但是我認為真正要把人工智能結合在駕駛里面是具有挑戰性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里面有所謂的大數據驅動、學習、人機協同增強,剛才所提到的混合智能包括群智,在這個過程當中面臨許多問題。
我們認為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術要用在汽車甚至交通里面,是點、線、面的概念,坦率地說現在90%的人工智能公司談汽車人工智能只是在左下角那一塊,達成率可能只有五分之一,最多只實現了真正人工智能駕駛的不到20%,未來真正要把新的人工智能用在自動駕駛里面,不僅僅要解決感知問題、理解問題包括決策與協同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從單車到多車到一個體系。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做了一個技術分類,人工智能在汽車里面的應用,從感知到決策。清華的團隊在感知和決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們跟奔馳有一個聯合中心,利用深度學習進行行人和騎車人的聯合檢測,并建立包括檢測方法的程序庫。 另一點很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做決策?是選擇跟隨式,還是超車?
4.未來發展
未來的發展,會因為巨大的社會需求,主要是行駛方式的變革會促進相關技術發展,這些變化包括駕駛去人化、出行共享化、產業生態化。中國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我們的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上面突破以尋找機會,基于北斗的多模式定位、多模式通信新一代終端,以及通信與基礎的共性平臺,我們認為未來這樣的平臺靠一個產業是不行的,將來可以在國家的統籌規劃下,通過行業里的核心領軍企業來牽頭形成行業共識,完成這幾個平臺的搭建,包括提到的高精準地圖的基礎數據平臺,智能網聯汽車的云控技術平臺,新型智能車載終端技術平臺,智能計算技術平臺,還有信息安全技術平臺。如果這樣的平臺的技術通過一個頂層架構,再通過行業里面的領軍企業來整合這樣的資源,企業化、市場化運作建立這樣的平臺以后,就完成了我們談到的智能網聯體系所謂的四梁八柱的基礎。
有了這樣的基礎作為支撐,未來我們針對城市道路的自動駕駛,包括高速自動駕駛,以及一些非結構化的智能駕駛,以這樣的目標,通過完成多要素的聯網感知、行為的認知、大數據驅動決策和人車路協同控制,真正實現新一代人工智能談的混合智能、群體智能、云端智能,最終可以形成新一代的智能網聯汽車生態系統。
友情鏈接:www.51carfi.com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